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王一鸣委员: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5月07日 09:48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此次全国政协经济委调研组围绕“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聚焦“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深入云南、四川两省调研,也正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作为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随行记者采访时表示,流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是有效衔接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大动脉”。研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问题,必须将其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大背景下,梳理我国物流格局发生的新变化,厘清流通体系的堵点和梗阻。

近年来,我国物流空间分布、结构与方式都发生一系列变化,王一鸣表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沿海主导的物流格局正在向沿海内陆相互促进的物流格局转型。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在参与国际大循环中形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也构建了与其相匹配的物流格局,即以沿海港口为枢纽节点的国际物流网络,内陆主要向沿海港口运输货物并出口。目前沿海地区的货物周转量仍占到全国的约2/3,内陆地区则不足1/3。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有物流格局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在继续发挥沿海港口物流枢纽作用的同时,在内陆地区要打造一批引领国内大循环、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物流枢纽。

王一鸣进一步分析说,现在内陆地区不仅通过沿海港口出口货物,也开辟了向西、向南的出口运输通道,如中欧班列就是向西出口和运输货物的通道,正在建设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则是向南出口和运输货物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快建设内陆物流枢纽。如此次调研的成都,就具有建设我国内陆地区门户枢纽的条件。成都现在仍主要是交通枢纽,需要增强物流枢纽功能。昆明也有条件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物流枢纽。

二是工业物流主导向工业物流和生活物流并重转型。我国在参与国际大循环中,主要是以工业物流为主。工业物流具有批量大、规模化、标准化的特点,更适合规模化的物流组织方式。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电商的兴起,生活物流快速发展。生活物流具有分散化、多样化、随机性的特点,而且对冷链物流的需求迅速增长,形成业态丰富、模式多样的物流需求,这就对物流的精准化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传统物流方式向现代物流方式转型。随着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组织的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创造了条件,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形成物流解决方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在王一鸣看来,厘清流通体系的堵点和梗阻,才找到堵点的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对策。他认为,当下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堵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没有完全打通,还存在不少断点,部分铁路进港无法到达码头前沿。大部分物流技术设施运作相对独立,信息不互联、业务不衔接、功能不匹配,运输方式标准不统一,导致了货物运输无法“一单到底”,从而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

第二,物流枢纽建设仍不适应国内大循环要求。在王一鸣看来,这主要缘于我国物流枢纽建设起步较晚,特别是内陆地区的物流枢纽建设滞后,货物组织和配送能力不足,效率仍然不高,总体上还不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要求。

第三,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处于“小、散、弱”状态,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型物流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物流标准。

第四,城乡冷链物流存在短板。包括冷库建设、冷藏车、智能温控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仍不适应百姓高品质生活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第五,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最后,王一鸣提出,针对这些问题,要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进一步推进降本增效。加快内陆地区物流枢纽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提高物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服务居民生活的冷链物流发展。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是突破体制障碍,真正解决物流发展堵点问题的关键。

编辑:秦云

关键词:现代流通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