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险滩和礁石阻挡不了奔腾入海的河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谈中欧关系

2021年05月12日 09:24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张明大使通过视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300781)-20210512090823

张明大使通过视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总是要合作的,不应对中欧未来合作丧失信心。中欧自1975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可以说不乏挑战,一路坎坎坷坷,但最终还是迈过一道道障碍,一步步发展到今天……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大国博弈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围绕近期各方关注的话题,5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通过视频方式接受了人民政协报的专访。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我讲个‘说来话长’的故事”

记者:作为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外交工作的“老外交”,您能否结合个人经历、故事,谈谈您所理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张明:我国的外交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外交70多年,在几代领导人亲自指挥下,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时代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引领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入了外交队伍,到现在已接近40年。在担任驻欧盟大使之前,我曾在中东、非洲等一些国家工作过,也在外交部负责过相关地区的对外工作。我不敢说我是一名“老外交”,对于70多年的新中国外交来说,我自认为还是一个后来者。在我心目中有很多老一代的前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留下的传统和精神,一直在鼓舞指导着我的工作。我个人的外交经历大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同期同向同行,对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当然也感触良多。

说到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这是个宏大的话题,我讲个“说来话长”的故事:我于2006年至2009年出使肯尼亚,其间曾与肯尼亚政府和中国路桥公司一起努力推动了一件事,就是重建一条适应今天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地区发展需要的东非铁路。7年后,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期间,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签署了修建这条铁路的协议。我作为代表团成员见证了这一时刻;10年后,2017年6月,也就是我转任驻欧盟使团团长前不久,我有幸陪同习近平主席特使、国务委员王勇同志再赴肯尼亚,出席这条铁路即蒙巴萨-内罗毕段工程的竣工通车典礼。可以说,我见证并参与了这条现代化标轨铁路从一个想法变成现实的全过程,也现场感受了肯尼亚人民对这条铁路通车的欣喜和期待,我本人也因之荣幸地获得一枚由肯尼亚总统颁发的勋章。从一个想法到一条钢铁运输线通车,十年磨一剑,体现出由毛主席、周总理亲手开拓的中非友谊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不断迈出坚实步伐,道路越走越宽;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呼应了非洲人民求发展愿望,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样也体现出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走出去”发展历练,具备了开阔的国际视野、一流的技术水平和运营能力,已经成为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生力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在我2009年离任后至今,我国先后向肯尼亚派遣了6位大使,历任大使都本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信念,一茬接着一茬干,坚持不懈地推动该铁路工程项目进展和竣工段的运营,这体现的是中国外交和中国外交人的优良传统作风。现任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同志告诉我,即使在疫情形势下,蒙内铁路运营状况仍然很好,客运一票难求,去年货运量逆势上升,增长10.8%,达到460万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我们当年测算的运营盈亏线,仅用3年时间就达到这个水平,相当了不起。

当前,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被赋予更多的崭新内涵。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今天的中国,已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维护者和贡献者。我们将顺应历史潮流,全力应对严峻挑战,发挥中国外交应有的作用,服务国家的发展,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事业,同时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对欧洲和中欧关系的近距离观察,做好调查、研究、思考和建言

记者:您身在海外,身兼政协委员和大使两个身份,能否和读者们分享您的履职故事和体会?

张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协委员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增强履职本领。由于外交工作的特点,我这些年在海外工作,履职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几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努力加强对欧外交工作,广泛同欧盟机构、成员国以及各界人士进行接触,宣介中国的立场政策主张,促进中欧合作,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有之力。同时,我也利用身在欧洲的便利,通过对欧洲和中欧关系的近距离观察,做一些调查、研究和思考,为我国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国内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比如,欧盟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起步早,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保护体系。今年3月又适逢《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今年由于疫情,没能回国参加两会,但我还是准备了一些提案,其中有一件就是关于完善中国地理标志体系建设的提案,希望以此推动中欧这一协定走深走实,进一步促进中欧经贸合作,推动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近期我们还围绕这一提案,协助国内地方对欧洲加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推介,帮助地方和企业利用好这份协定,推动更多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打开欧盟市场,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一点儿实事。

政协委员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显著优势

记者:作为对外友好界委员,请问您如何看待政协在促进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理解中的作用?

张明:开展同世界友好国家和团体的交往,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是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活动日益活跃,既有高层往来,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又有多层次专业性交流,扩大交往领域和影响。目前,全国政协已与157个国家的337个组织和机构以及1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友好交往。全国政协领导下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同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通过中欧圆桌会议机制保持着经常性交流沟通与合作。政协委员来自五湖四海、社会各界,在广交深交海外朋友、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去年,虽然疫情阻碍了面对面交往,汪洋主席等全国政协领导人仍通过视频方式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领导人、负责人举行了会晤。这些交往增进了中外理解互信,也为推动世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是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的委员,同界别的委员们都具有丰富的对外交往经验,一些同事还长期从事对欧工作,他们对我在前方做好对欧外交工作也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近几年,驻欧盟使团先后邀请了多位政协委员参加欧洲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他们为中欧之间增信释疑贡献了力量,我也愿借此机会对他们表示感谢。同时,我也期待政协各界别委员同事们能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背景,更多地对外交流沟通,在讲好中国大事小情、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增进国际社会理解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要从战略高度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和主基调

记者:2020年中欧经贸合作可圈可点,但近期中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摩擦。您认为在当前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张明:过去的2020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尽管疫情肆虐,但中欧关系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双方成功举行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德欧领导人会晤,共同建立了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两个新的高层对话机制。中欧如期实现完成投资协定谈判目标,达成了一份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投资协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签署,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

今年3月,欧盟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这一错误行径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也给中欧关系造成了损害。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果断地采取了反制措施。

欧盟做出这样的错误决定,有着国际和欧盟层面的复杂背景。两年前,欧盟出台对华政策文件,给中国戴上了“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顶帽子。在此之后,欧盟的各项配套措施在逐步落地。单就经贸领域而言,欧盟推出了外资安全审查机制、5G网络安全工具箱,发布了补贴白皮书、贸易政策新文件,还在加快推动供应链尽职调查、“国际采购工具”等立法以及新的企业并购规则。近日,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了《欧盟营商环境报告》,反映了许多中国企业对欧方保护主义抬头、营商环境退步的不满和担忧。在这里,我也接触了欧盟中国商会和不少在欧中资企业,他们也深有同感。

尽管当前双方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我认为,正如险滩和礁石阻挡不了奔腾入海的河流,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总是要合作的,不应对中欧未来合作丧失信心。中欧自1975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可以说不乏挑战,一路坎坎坷坷,但最终还是迈过一道道障碍,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正所谓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去年尽管受到疫情的不利影响,中欧双边贸易仍然逆势上扬,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再次证明了中欧合作是有韧性的,是符合双方长远和根本利益的。

关键在于,要从战略高度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和主基调,相互尊重,排除干扰,尤其不应囿于双方政治体制的差异人为阻碍合作,甚至制造地缘政治层面的对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抓住疫后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和数字转型等合作新领域、新机遇,扩大共同利益,缓解摩擦分歧,确保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这对双方人民都是有益的。

编辑:秦云

关键词:张明 中欧关系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