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

关于推动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1年05月13日 10:34 | 作者:梁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深圳要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要求。刚刚闭幕的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塑造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文化传播新格局,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

一、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深圳自2004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文化在深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规划补齐设施短板,优化重大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底出台《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以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为目标,规划建设包含“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在内的一批市级重大文体设施,布局方面注重向原关外倾斜,优化大型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二是构建完善广覆盖、普惠性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图书馆之城”建设领先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不断完善;实施“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规划,致力于补足原特区外基层文化设施不足的短板;一批区级和街道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三是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事业发展潜能。通过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人员管理方式、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强势崛起,文化产业新格局逐步构建

一是制定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逐步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003年,我市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将文化产业定位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2016年,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为深圳文化产业定下了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二是充分发挥文化领军企业带头作用,逐步构建“文化+”新格局。我市始终坚持发挥创意设计和数字科技两大优势,文化及相关产业每年以接近20%的速度持续增长,培育出腾讯、华强、雅昌等文化创意的领军企业,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的新格局。三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集聚效应强化提升。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市文化产业呈现“领军企业+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的发展态势,催生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我市认定的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有61家,聚集了近1万家文创企业,园区进驻企业和园区运营方营业收入总额超2000亿元,税收超150亿元。

二、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尽管近年来我市新建规划了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各界满意度较高,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我市在公共文化设施总数量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人均更是不足。在财政投入方面,我市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总体仍显不足,就市级图书馆经费投入而言,深圳市级图书馆的平均经费投入远低于上海和北京。

二是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内容缺乏,专业运营管理能力不足。以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体现了深圳在文化“硬件”建设上对标国际水准的眼光和追求高规格高品质的魄力,但在文化“软件”的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缺乏同步规划培育、专业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文化内容的缺乏,一方面容易导致硬件设施“空转”,运营效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文化设施对群众的吸引力,使得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与科技融合深度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第一大支柱产业,为深圳带来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深圳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但目前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结合度不高,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建设上转化不足,文化设施服务的便利性、智能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市对文化企业的政策吸引力及支持保障力度不足,一方面,受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环境限制,产业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吸引力度不足,腾讯、华强方特等领军企业的部分优秀产业项目在深圳落地受限,向其他城市转移。另一方面,文化出口贸易缺乏政策保障。现行出口贸易政策以制造业为基准,缺乏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数据的统计,与海关等部门政策协同性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扶持政策难以落地。此外,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文化产业的要求不匹配、不适应,现有金融体系对文化企业的服务保障较弱,文化企业融资难。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文化IP的知识产权有着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侵权主体“小而分散”的特点,侵权门槛远低于维权门槛,导致打假成本过高,打击了企业维权的积极性。如果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因山寨复制,使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势必造成文化创意产品因无法得到保护而举步维艰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导致创新潜能无法充分释放,动摇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三是文化内容创新不足。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内容。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高质量文化创意内容供给不足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从深圳来看,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结合更为紧密,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表现手段创新十足,但是文化内容、文化底蕴相对薄弱。

三、 推动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短板,实施“文化基础设施攻坚做强工程”,加快推进新成立区和新拆分街道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等项目中加大基层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实现区级、街道级公共图书馆全覆盖,提高社区级图书馆(室)覆盖率,打造优质“十分钟文化服务圈”。

二是创新构建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机制。依托“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设施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支持新建文化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政府投资项目在立项阶段同步开展运营主体招选工作,力争将“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打造成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新样板”。探索国有文化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注重引入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运营管理团队,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质量效益与内容生产能力。

三是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建设与文化属性。优化“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食街”等具有文化感染力的城市空间,策划推广“广场+演艺”“公园+市集”“地铁+阅读”等公共文化项目,通过出色的文化运营提升公共文化硬件设施的使用价值。

四是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内涵与呈现形式,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最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与便捷程度,依托各类城市文化地标打造智能服务,在全城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更多市民的个性化需求。

(二)推动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机制,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要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2019年6月,国家文旅部就《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预示着《文化产业促进法》将正式出台。深圳要以此为契机,结合深圳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线上化转变的趋势,进一步修订完善《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在出口扶持、创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增加支持数字在线内容服务的条款,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机制,让深圳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在具有良好基础的深圳湾等区域,规划打造以内容开发、视觉设计、影视动漫、互动娱乐为特色的数字文化企业总部集聚区,推动建设国家级数字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激发集聚效应。利用腾讯、华强方特等龙头企业带动培育更多数字文化产业头部企业,提升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数字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文化创意成果落地转化的动力。建议成立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门机构,设立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基金,专门协助企业在全国范围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工作,并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与企业共享维权成果与收益,从而解决企业因为维权过于分散、成本过高而放弃诉讼,造成创意成果产业化受限,无法反哺持续创新的问题。同时,要运用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可追溯、去中心化的特点,有效解决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权属问题,从技术层面提高知识产权使用的便利性和保护的有效性。

四是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鼓励银行、保险、小额贷款等机构开展文化产品版权和收益权质押、担保等创新业务。扫清间接融资障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上市和挂牌融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组合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水源,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和担保基金;加强文化金融第三方中介的咨询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深圳文化企业进行上市融资;拓宽股权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五是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深圳文化产业向中国传统文化、深圳特色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对深圳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活化和产业化开发。建议深入挖掘深圳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创业文化,借助现代的数字化科技手段进行活化呈现和内容再创造,通过震撼的数字化视听效果,寓教于乐地呈现给市民群众,以沉浸体验的方式,润物无声地讲述深圳好故事。鼓励生产制作深圳题材的文化创意内容。深圳是我国最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之一,多元文化的碰撞形成了深圳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建议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要鼓励市民群众和创意群体通过短视频、动漫、电影和游戏等方式传播深圳好声音,对于造成社会强烈共鸣的好内容,要借势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营销,制造文化热点和文化事件,传播深圳文化观念,把深圳打造成为比肩西安、成都的网红文创城市。

(发言者系七届深圳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