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委员建言

龚云流: 在原特区外探索“盒子+街区” 商圈模式拉动消费

2021年05月16日 11:0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王伟中书记在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深圳要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深圳利用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加快发展,推动了深圳经济有质量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深圳大型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这些综合体,被形象地称为“盒子商业”。相对于传统的“盒子”式购物中心模式,“盒子+街区”因其拥有更多人性化的设计和更好的购物体验,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由于历史原因,原特区二线关外商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还存在“重工轻商”的现状,影响了深圳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进程。就如何加快形成原特区外商业集群,我谈一点看法。

一、 现状

受制于“土地、资金、人才、市场”等因素,深圳现代商业发展在地区分布上不够均衡。特区一体化以来,原特区外的商贸业情况虽有所改善,出现了很多新的“盒子商业”。但这些商业体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市场培育期长、同质化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等方面。比较典型的如东门商圈现象,其物业产权各为其主,业态规划较为混乱,缺乏统一运营,恶性竞争屡见不鲜,门店经营面临重重困难,商家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遭受金融危机或类似新冠疫情、电商崛起等因素冲击,面临的是一轮又一轮的关店潮。所以发展现代商业还需继续发力和寻找突破口。

二、 建议

借鉴上海新天地、武汉新天地等商业发展模式,在制造业集中的片区,合理利用条件成熟的存量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业物业,率先消化存量老旧工业园区,探索“盒子+街区”发展模式,既坚守工业在城市经济机构的重要地位,又因地制宜,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满足周边工业人群的配套商业需求,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拉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增长。

(一)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管控土地。政府在抓土地供给、加强土地收储工作的同时,重新规划工业红线,高标准规划商业和生活配套用地,确保高端制造业土地供给。在抓工业用地综合整治方面,应因地制宜,允许在人口集中区域适度转化(工业)土地性质和用途,将不具备“工改工”条件的工业园区,可以通过综合整治或复合式更新等路径进行工改商,适当增加容积率,局部加建扩建、拆除重建等,实现旧工业区产业升级、功能升级,并兴建或改造一批各具人文特色的集中商业配套设施,方便群众生活,促进消费。

(二)合理布局,大力提升商圈生命力。商圈的谋篇布局,龙华区的办法是以新建为主,综合整治为辅。综合整治较成功突出的案例如大浪商业中心商圈的建设,就是以综合整治、升级改造老旧工业园区,转换工业厂房用途,变工业为商业,统一规划,统一运营,合理布局商圈业态,让每一个商户都有足够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可以活得了,活得好,有效提升商家抗风险能力,为“提信心、促经济、保民生、稳就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让老旧工业园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双举并措,提升商业抗风险能力。“盒子”与“商街”并行,满足不同层次商家、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客观需求,营造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四)突出特色,促进地方文旅体融合。将地方“老”特色融入商圈文化,留住更多深圳记忆和地方味道,促进地方品牌更好发展。同时,积极响应市、区号召,打造“夜间经济”街区,挖掘区域文化、娱乐、旅游消费潜力,给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和更多的想象空间。

(发言者系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友谊书城集团总裁,深圳市恒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