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亮相艺术拍场

2021年05月20日 16:02  |  作者: 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著名画家李可染受邀以《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他几经易稿,最终以“以大观小”手法创作出画作《长征》,表现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也实现了变革中国画的笔墨长征。

“长征”

“长征”

在近日启幕的中国嘉德2021春季拍卖会中,这幅经典美术作品将与王式廓、周思聪、卢沉等著名艺术家经典美术作品一起,作为中国近现代及当代部分的最重要拍品亮相“大观”夜场,令观众颇为期待。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李可染以毛泽东所作《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

1956年,李可染已经再次开始进行长途写生,溯长江,过三峡,历时8个月,行程两万余里,进行了一次画艺探索的“长征”。途经杭州、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写生作画近200幅。次年,李可染与著名画家关良同访东德,前后历经4个月,创作了大量写生。

面对壮丽山河,李可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方法,他强调要用传统绘画“以大观小”的方法,从全局观察、把握、选择对象,为确立自己的新山水画风格奠定了基础。以传统笔墨绘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1957年,《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诗意画创作开始蔚然成风。当时,《长征》中的革命气概和乐观精神鼓舞了许多艺术家。李可染曾创作的《万山红遍》系列,傅抱石《蝶恋花》《虎踞龙盘今胜昔》等名作均创作于这一时期。这些艺术家心怀崇敬,深刻揣摩、反复画绘,创作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新山水画。

此时,一心要“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李可染,同样十分关注诗意画的创作,他曾说:“在毛主席那些写景抒情、壮阔激越的诗词里,有许多动人的山水画。”1959年,创作巨制《长征》的同时,李可染先后在《美术》《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强调“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他说,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勉励自己,不仅继承传统,还要有胆量,敢于突破,敢于创造。“魂”即有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在《长征》中,李可染创造性地借助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转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容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其中,李可染将数座山的形态浓缩于一幅之中。传统绘画中的峰峦叠嶂,在这里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右侧主峰和次峰前后分明,左侧山岗屹立,渐行渐远的山峦泛起光泽,形成了形式上的对照和呼应,使画面展现出丰富的层次。

全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通过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布局上画面颇具形式感,点、线、面的组合使画面厚重饱满。红军队伍行进在茫茫大山之中,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中间几点红旗巧妙贯穿,指引视线随之行进,如同引路的灯塔。红旗漫卷,充满象征意义,也点明主题。

“中国美术史上无可代替的经典”

作为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绘画大师,王式廓一直专注于农民题材的创作。他以精妙的画笔展现着经历苦难的农民不懈斗争的坎坷经历,诉说着艰苦奋进的革命精神。

《血衣》油画稿 王式廓

《血衣》油画稿 王式廓

20世纪50至70年代初,是王式廓的艺术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始终在为大型油画《血衣》的创作做准备。

在创作过程中,王式廓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血衣》的创作过程中,他反复琢磨人物形象,呈现出中国农民非凡的精神姿态。1959年,王式廓创作的大型素描《血衣》一经问世,即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无可代替的经典”。

王式廓早年曾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接受着严格西画训练的他从未忘记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灵感。对革命斗争与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更促使了他在创作中表现对民主与独立的追求。

1935年,王式廓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师从藤岛武二,学习写实艺术,并有意识地将当时流行的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融汇在作品中,为其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1937年,回国后的王式廓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并逐渐开始进行历史画与革命宣传画的创作,成为革命美术运动的实践者。

在创作完成大型素描《血衣》之后,王式廓一直深入农村收集创作素材,夜以继日创作高水平的农民肖像作品,为《血衣》油画的创作做准备,包括多件油画肖像和素描写生素材等。这些经典美术人物的塑造因身份、神态和心境而不同,线条的强弱粗细、空间的明暗轻重、笔触的刚柔方圆等都具有微妙的变化,体现着王式廓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不幸的是,1973年,在创作过程中,画家王式廓因过度劳累而离世,只留下大型素描作品《血衣》(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大量的手稿和写生素材。在创作这批素描和油画过程中,《血衣》油画创作未能完成,是新中国美术史上一大憾事。

总体来说,《血衣》系列开创了新中国主题性创作的新范式。在此次上拍的41件《血衣》油画草稿中,王式廓将西方绘画古典技法与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以一位革命现实主义画家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中国水墨画的第一批探索者

卢沉和周思聪是在20个世纪50年代接受过革命教育的一代人,他们以一颗赤诚的心,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新时代作贡献。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是,他们更关注艺术创造的规律和原理。

在技巧上,卢沉和周思聪最早接受的是中西融合型的教育,以素描造型为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蒋兆和先生的人物画影响很大。此外,叶浅予和黄胄先生的速写,对他们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1959年,周思聪作品《颐和园风景写生》在维也纳获奖;1964年,卢沉创作《机车大夫》;1976年,他们共同创作《清洁工人的怀念》,使得他们因人物造型的准确和生动、构思的含蓄和构图的巧妙而受到画界的关注。1979年,周思聪创作《人民和总理》,成为周思聪艺术革新过程中的重要作品,“这是思聪创作道路上一个转折点,从此摆脱了单一的人物画创作模式……”

1980年,他们开始由卢沉早在1966年就酝酿构思并初步构图的、描写以矿工为主线的作品《矿工图》。从这幅画开始,周思聪摆脱了素描造型的束缚,探索运用新的构成、抽象、分割、并置、拼贴、重叠等手法来进行创作,打破了单一的时空观念,“开创了水墨人物画从写实性走向表现的一代新风”。

在《矿工图》之后,周思聪更重视绘画语言的整体性与单纯性,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画境和语言意韵的创造上。她的彝族劳动妇女系列和荷花系列,代表了她晚年艺术创造的成果,也示范了中国画创新的方向。

作为水墨画的第一批探索者,卢沉、周思聪身处社会与时代的转变中,同样也站在了传统水墨画转型的十字路口。从勾染皴擦到变形重叠,从水墨写实传统到大胆借鉴西方诸流派。他们所期望的是突破一般化的、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从而找到水墨表现现代生活的时代路径。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创作 王式廓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