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民企

乡村振兴 都有民企什么事儿?

2021年05月21日 09:20  |  作者:王金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4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5月初,“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办,探讨以农业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思路;5月中旬,河北省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动员会在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召开,号召民营企业广泛深入参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民企集结号声声入耳,民营企业家在不断高涨的乡村振兴热潮中,感受到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人才筑基——把农民培养成适合现代生产需要的“新农人”

人才培养是推动乡村振兴久久为功的基石,乡村振兴要格外注重培养乡村企业家。

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队伍,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长丁佐宏在日前召开的“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建设论坛”上表示,“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科研人才下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围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引导农村大学生、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回到农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据丁佐宏介绍,月星集团在各地产业投资建设当中,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通过专业人才指导和带动,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等,使更多人有了一技之长,走上了重要的岗位,这些项目也给予更多愿意回报家乡的大学生有了施展的空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成为越来越多参与其中的民营企业家的共识。河北省张家口市工商联副主席、富龙控股集团董事长王诚告诉记者,富龙集团在建设运营四季小镇过程中,优先聘用当地贫困人员就业,帮助他们实现脱贫增收。随着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集团先后为员工提供滑雪教练、户外拓展技能、压雪车驾驶、造雪机操作、缆车维修、酒店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增收渠道,助力了乡村振兴,实现了可持续的脱贫。

王诚说:“近年来,我们在雪季高峰期用工总人数达到1300多人,聘用崇礼籍员工达到860人,超过员工总数的60%,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二代’从集团走出来,回到家乡,成为发展特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

产业引领——因地制宜,发挥企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发展富民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具有先天优势。

应有效发挥民企在“产业造血”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逐步建立起优势产业。丁佐宏认为,产业要与当地资源特色结合起来,与“三农”结合起来,对口帮扶,对口相亲,实行“一个村子、一个产业”“一个村子、一个特色”。

在江苏南通如皋,月星集团就打造了一座兼具农林体验、农耕文化、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特色苗木培育等多重功能的农业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挖掘如皋地方资源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现新农村生活风貌。”丁佐宏说。

发挥民营企业的引领作用,激发农业产业的内生动力,帮助农民干好主业,也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有益尝试。阜城路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阜城县阜城镇冯塔头村党支部书记冯国跃向记者介绍了企业带动冯塔头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

阜城路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首先整合全村土地、水利等资源,成立富源梨果专业合作社,以发展梨果产业为抓手,建设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集体经营、统一管理、分户核算”的运行体制。为了解决技术问题,企业积极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梨协会联系,把专业技术人员请到村里来,帮助农民答疑解惑。

冯国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可收益500至800元,这是第一笔收入;梨园还给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每天收入少则五六十元多则100元,这是第二笔收入;在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冯塔头村从只有2万元的集体积累,到2020年底实现集体收入26万元,并将逐年递增。2022年起果园进入盛果期后,农户和村集体收入还将稳步提高。

富龙控股集团在布局崇礼文旅产业时,优先考虑帮扶重点村率先发展。王诚介绍说,集团先后与崇礼区3795户贫困户签订入股协议,吸纳3724.2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按照10%的年利率定期分红,帮助这些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我们采取运营利润抽取一部分、其他业态补贴一部分的方式,优先将扶贫资金收益款拨付到位。截至目前,已将944.84万元分红收益款全部发放到户,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村企共赢。”

品牌赋能——在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服务中打造出享誉市场的知名品牌

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参与市场竞争,不仅要有好产品,还得要有叫得响的品牌。然而,乡村产业打造品牌并非易事,所以区域公共品牌成为不少企业共同的选择。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区域公用品牌是一张名片,以符号化手法体现本地农业最大特色,与众不同,易于记忆,易于传播;区域公用品牌是一扇窗户,由外及内最重要的是让本区域以外的人了解本地,记住本地,形成口碑;区域公用品牌是一种精神,它凝聚了本地人的自豪和情怀。提炼了本地的气质和骄傲,鼓舞人心,砥砺前行。

对于品牌有着深入研究的机构和企业正可以为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出谋划策。李志起举例说,他参与调研、创建的“榆林尚农”“永州之野”等区域农业公共品牌,都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鼓励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各类生态产品纳入品牌范围,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

4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就与振兴国际智库,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座谈研讨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李志起了解到,昭平县具有空气好、水质好、风景好、茶叶好、康养好的五大优势,提出联合发起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着力打造“一县一业”区域经济主导品牌;以“睡眠经济”打造网红之城,建设系列新型特色项目,研究举办系列品牌活动;以茶叶为突破口实现产业振兴,从“彻底的差异化+产品的功能化”实施品牌创新战略。

履行社会责任——将回报桑梓作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项使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捐款、捐物、提供就业机会仍然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富龙集团先后成立和发起了“诚品·爱心自主基金”等两支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总计近千名,捐款3000余万元;富龙滑雪场每售出一张雪票,就向国家扶贫基金会捐款10元定向帮扶崇礼区乡村振兴事业。在永洋特钢对杜刘固村的帮扶中,村民浇地时只交0.35元/度的电费,其余由公司补贴,仅此一项公司每年支出30多万元。公司陆续建果园200多亩、发展日光温室12座、蔬菜大棚48栋、蔬菜基地100亩,为不适合在企业上班的老人和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永洋特钢积极吸纳村民就业,安排杜刘固村2000人在公司上班,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9万元。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将民营企业的爱心力量汇聚起来,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呢?在这方面河北省中冀扶贫基金会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了解,中冀扶贫基金会是在河北省工商联指导下,由中冀投资、荣盛发展、君乐宝乳业、千喜鹤等10家民营企业联合发起,并于2018年8月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全国首家由工商联牵头、多家民营企业组建的基金会。

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发挥民营资本力量,团结河北省内的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中冀基金会秘书长齐建伟告诉记者,自成立以来,基金会已开展各类公益活动80余项,投入公益资金5400余万元,惠及人口7万余人。

在发展产业方面,中冀扶贫基金会出资1200余万元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东白马营村开展绒山羊养殖产业项目。2020年,羊场生产优质羊绒4080斤,出售山羊1000只,为全村86户村民共分红14万元,平均每户分红1600元,并帮助村集体增收4600元;出资500万元参股承德市隆化县育肥牛养殖及发酵饲料生产示范项目,该项目与隆化县西底沟村和厂门沟村的281户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年收购青贮1.5万吨,消化玉米秸秆5000亩,可带动3000户农民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提升民企产业帮扶成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中冀扶贫基金会还在京东平台搭建了“中国特产·河北中冀扶贫馆”,线上销售产品,提升市场化程度。

据齐建伟介绍,截至目前,已有50家助农企业的500余款农产品入驻扶贫馆,产品涵盖了粮油调味、休闲零食、饮品冲调、水果蔬菜等多个类目。“同时,我们对扶贫馆产品开展公益直播带货,截至目前,已开展助农公益直播20余场,线上成交额50万元,近期,基金会还在淘宝平台新搭建了‘河北中冀乡村振兴馆’,已进入试运营。”

中冀基金会不仅在发展产业和消费扶贫方面形成合力,还在人才培养、乡村生态建设方面多有建树。中冀基金会理事长邹家立表示,中冀扶贫基金会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和“蜂巢”模式作用,利用好京东河北中冀扶贫馆电商平台,帮助民营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化程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秦云

关键词:乡村振兴 民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