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阅读

“大地的哲学:纪念苇岸逝世22周年”暨苇岸日记分享会举行

2021年05月28日 21:5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5月19日,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大地的哲学:纪念苇岸逝世22周年暨苇岸日记分享会”举行。

随着2019年《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及2020年年底《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读者得以全面、充分地从苇岸著作及纪念文集中一窥苇岸的精神世界和其崇尚的大地哲学和精神伦理。苇岸被誉为“中国的梭罗”,被称为“大地之子”。在大地伦理、自然写作和生命哲学上,苇岸是一位卓异的思想者和实践者。他不仅是一位自然的书写者,更是一位严格的律己主义者和精神圣徒。

更为难得的,是他坚持记录日记14年,认真写下他所看到的“大地上的事情”,为自然界中循环生长的万物——哪怕一棵小草的诞生而欢呼,为一群平凡的麻雀叫好,为古老的廿四节气留下印记,甚至为窗前的黄蜂写下墓志铭,为这个世界留下珍贵的思想记忆、生命祝福和大地咏唱。

诗人、翻译家树才作为本次活动的嘉宾主持,在活动开始回忆起2019年纪念苇岸文集《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一书的出版。他表示,文集突出的主题是“未曾消失”,而苇岸也的确未曾消失,对他来讲,每次喝龙井茶的时候都会回忆起苇岸最后一次同他见面时,还邀他喝龙井茶的情景。苇岸逝世22年,他的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凸显,这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很特别的现象。

诗人林莽也认为,苇岸在老朋友们的心中并没有消失,读到一些文章、看到一些书的时候经常会想起他。在翻阅整整90万字的《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时,林莽深刻地体会到了苇岸对爱伦堡《人·岁月·生活:爱丁堡回忆录》特别认真地阅读。但有所不同的是,爱伦堡记录的是对同时代人的回忆,而苇岸则记录了自己心灵的哲思、文学的探讨、艺术的感受、生活的体验、读书的体会等诸多方面。苇岸是一位现实记录者,他笔下的文字更浓缩、更紧密,作为一位从村庄来到都市的“冷眼旁观者”,苇岸的文字会不断地勾起那些中国八九十年代亲历者的回忆和思索。

苇岸之所以成为苇岸,林莽认为和他的阅读有分不开的关系。通过阅读《苇岸日记》,林莽发现苇岸在里面提到了很多当时在阅读的书籍,在那个年代作家如何与世界接轨,从《苇岸日记》中也有着深刻体现。树才对此表示认同,苇岸除了在写,就是在读。阅读本身像一束光,让他明白自己想写什么。

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王家新表示,《苇岸日记》是苇岸一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遗产,这套书的出版不能从商业角度来衡量,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每个人都曾经写过日记,但是像苇岸这样十四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很少有人可以做到。通过《苇岸日记》,当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苇岸精神、内心的丰富,对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激励和启示,这就是苇岸日记的意义。

作家林贤治曾写道:“苇岸的存在是大地上的事情。”王家新结合这句话谈到了一些自己对苇岸的回忆和印象。首先,苇岸是一位质朴的人,言行一致,正是这种杰出的品质塑造了苇岸的精神人格,这样的作家可谓少之又少。他的文字恰到好处,没有刻意修饰而又充满诗意。这种质朴不是风格学意义上的质朴,而是与他个人的写作伦理、精神品格无法分割的。苇岸一生吃素,后期因为身体原因需要补充营养,喝了甲鱼汤,苇岸因此十分后悔,觉得自己违背了内心的原则,这种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自身的严格性和彻底性令人十分感动。梭罗、托尔斯泰、维特根斯坦,通过这些深深影响了苇岸的作家,我们也能一窥苇岸的精神追求。他追求纯粹、高尚,他不喜欢道貌岸然、故作崇高,他的文字中始终贯穿着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和反思。苇岸经常自问:“是值得的吗?有价值吗?”苇岸笼罩着一道来自上苍的光芒,《苇岸日记》是他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他生命的意义。

苇岸同学、作家周新京表示,自己因为文学与苇岸相识。苇岸逝世22年,他仿佛成为了一个原点,所有对他的追念都是拉得越远看得越清楚。苇岸的《二十四节气》是他很重要的写作项目,他在写作过程中看到了自然界的变化,节律的分明,甚至气温、空气清澈度的改变,那种孤独、坚韧、与自然合拍的喜悦和伽利略从比萨斜塔往下面扔铁球是一脉相承的。

周新京还提到,现在许多作家创作绘本的过程都会让自己想起苇岸。绘本需要科学考察,需要深入自然的内部与之相处。苇岸对自然界有一种神奇、美妙的敬畏,同时他还背负着解读自然的庄严的使命,近乎于苦役的使命。我们在给苇岸做定位的时候,除了大地之子苇岸、好人苇岸等之外,随着《苇岸日记》的出版,还要加上一个“科考苇岸”。

著名作家彭程表示,22年来,苇岸宽厚的长兄形象始终铭记在他内心,苇岸的文字也不知重读了多少编,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苇岸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中国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彭程认为有两个方面,为人和为文。苇岸在这两方面都树立了标杆,他是人与文高度统一的作家,他的灵魂、追求和文字中流露出的是完全一致的,文字是苇岸灵魂的镜像。彭程在活动现场回忆起一些与苇岸的往事,苇岸病重时在病房中还不忘叮嘱另外一位病情比自己轻得多的晚辈病友注意保养身体,这令彭程十分感动。苇岸对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能有这样关切的感情流露,足以折射出他灵魂的善良和圣徒般的形象。

苇岸在作品中反反复复地写到土地,是因为他发现了土地精神与人类道德的同构关系。他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从节气的演变中发现了人一生的成长,二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苇岸作品不多,每一篇的字数也不是很多,他的作品精粹、凝练,对文字有着高度准确、传神、生动的驾驭,没有一丝浮夸、洋洋洒洒。很多作家认为洋洋洒洒是一种才气的体现,但是内敛的才气更为可贵。彭程在最后说道:“随着苇岸作品的面世和座谈会次数的增加,苇岸的人与文会得到越来越深地挖掘,越来越深刻地阐释。小而言之,对我们每个参与者;大而言之,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诗人宋逖表示,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22年前苇岸追悼会的时候,一个朋友杜冰冰抓起苇岸的骨灰撒向麦地,自己深受震撼。《苇岸日记》的出版向我们展示了苇岸内在的精神世界,提及《苇岸日记》的重要含义,宋逖讲述了两点。一是《苇岸日记》是八九十年代的回忆录,它代表着八十年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启蒙,启蒙的含义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回忆和把握的部分;二是苇岸教会了他观察,苇岸说过:“你要观察,不能总是抒情。”观察是文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它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更加透彻的把握内在和当下。关于苇岸是“中国的梭罗”这一点,宋逖不完全认同,他认为苇岸外在可能类似于梭罗等自然主义作家,但是苇岸更是属于当下、属于中国的作家,他扎根在中国的泥土中,不是西方或俄罗斯的泥土。不只是泥土,苇岸也属于天空,他经常告诉我们要眺望、去看、去观察,《苇岸日记》则将对生命的观察和感知体现的淋漓尽致。

树才也表示,苇岸不仅属于土地,而且是星空。苇岸邀请曾经树才去昌平看他的望远镜,苇岸要看天狼星,那天的天狼星特别明亮,苇岸提醒树才注意天狼星是雪片形的。树才说道:“如果说苇岸去了哪颗星,我肯定相信苇岸去了天狼星。”

活动最后,嘉宾主持树才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一位作家不是平白无故成为了作家,一个人也不是生来就可以成为作家,“作家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林贤治语)苇岸是时代,尤其是他自己的心智塑造的结果。他洁净的精神与朴素的生活方式互为条件,建构了诗性的散文风格。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看不到的能量来源——友谊,苇岸在友情中一直是无私的,他似乎想让所有的好朋友互相也成为好朋友。现在,通过苇岸为这个世纪留下珍贵而深厚的精神遗产,苇岸生前的好友们持续加深着对他的理解,读者们也在感受着苇岸纯粹、朴素的人格魅力和严苛的自律精神,这恰恰是物质主义时代所独缺的。纪念苇岸,不只具有哲学伦理价值,更具有日常意义。这个世界对他的纪念,不应只在与他有关的纪念日里,更应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精神的每一个细节里。


编辑:杨岚

关键词:苇岸 ,苇 精神 作家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