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

【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航天江南:在“高光时刻”中再奏“创业凯歌”

2021年05月29日 22:23 | 作者: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遵义5月28日电(记者 付振强)“黔北办事处,代号〇六一”。

1965年,贵州遵义地区绥阳县一个名为牛心山公社萝卜窝的地方热闹了起来。按照当时“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原则,一支三线军工队伍在此扎下营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齐聚黔西南,将自己下半生与神圣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去年9月18日,一则“贵州航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的官宣,让这座1970年建成投产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科研生产基地再次吸引大众视野。

从“〇六一基地”到“航天十院”,从“贵州航天”到“航天江南”,这家穿越历史苦难与辉煌的军工企业,在举世瞩目的“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蟾宫“漫步”等航天任务中从未缺席,创造了诸多高光时刻。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艰辛探索,自强不息。如今的航天江南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构建出“一园两区三地多点”格局,在民用产业细分市场再奏“创业凯歌”。

三线往事:从“找米下锅”到“迈步发展”

神秘的山洞、矗立的厂房、斑驳的机器、发黄的信笺……作为国营三五三一厂建厂厂址,〇六一基地旧址带着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一直到现在,工厂作为三线军工建设遗址被留存下来并得到较好保护,如今已被列为航天科工航天江南团员青年航天传统教育基地和贵州省科普示范基地,成为弘扬航天传统、普及航天文化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平台。

航天江南科技委副主任田仁强回忆道,“当年来自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西安等城市的一大批三线建设者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苦日子’!”:为筹集研制经费,机关一度每月只发200元生活费;冰天雪地中坐七天七夜的硬座火车去靶场,晚上冻得睡不了觉;因艰苦和劳累,某厂设计科一年内有4人住院8人手术;为节约而无数次进行小型模拟试验的引信专家张万金,鼻子被电雷管炸片击得鲜血直流;因常常十多个小时盯着计算机,自动控制专家赵玉才的视力短期内从1.5急降到0.4……一群拓荒者,怀着豪迈的创业激情,唤醒了这片沉寂千年的土地。

07

1969年拍摄的〇六一基地原三五三五厂防空洞洞体建设。航天江南集团供图

“当年,我国导弹控制系统专家赵玉才夫妇也来到了这里,夫妻俩都是科研骨干工作很忙。有次他们急于研究没顾得上回家,幼小的女儿到处找妈妈,不幸掉进了洛江河,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航天江南第十总体设计部党委书记周登梧哽咽地说道,赵玉才夫妇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强忍悲痛,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直到今天,已是龄逾古稀的老人,仍奋战在型号科研第一线。

红旗漫卷映山峦,星光不问赶路人。一位位三线建设者们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留在了黔山秀水间,也正是这群“不回家”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筑航天城,铸镇国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70年冬,贵州大山深处生产的首发导弹问世,标志061基地建设后批生产能力形成;

1977年7月,大漠里标志性的航天产品靶试成功,千里之外的黔北深山,含33个建制单位又生产又科研、以生产为主的综合基地“〇六一”全面建成。

1979年冬,国家有关部门下文同意立项研制某型导弹,整个武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生产由〇六一基地承担;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作为“神舟五号”等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参与单位的061基地,承担了电源、继电器、电连接器、特种电机、电爆阀等6大类70个品种的研制任务;

2012年,〇六一基地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大关;

……

多年来,〇六一基地在圆满完成航天型号任务的同时,承担了重离子回旋加速器和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国家重大装备项目关键部件攻关。航天江南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李德文告诉记者,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而来,〇六一人开始了军转民、以民养军的曲折探索,在困难面前果敢勇毅的开展了“第二次创业”。

“风华风华、风行中华”,“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这些经典的广告语,不只是贵州航天的辉煌过往,亦是勇立潮头的时代见证。作为〇六一基地最具代表性的两款民品,风华冰箱和航天汽车一度成为抢手的热销货,那排队等着提冰箱的热闹场景,至今仍留在年纪稍长人们的记忆深处。

2

厂区设备。航天江南集团供图

李德文介绍,〇六一基地在当时先后开发了录像机、传动器、挖壕机、汽油机、拉丝机、井深仪、加速器、计算机、切割机等民品300多项,其中15项填补国内空白,50余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二次创业:从“负重前行”到“昂首挺胸”

债台高筑、车间停产、收入减少、职工下岗、人才南飞……〇六一基地也曾经历过一段“生死选择”。20世纪中后期,由于体制机制、产品结构、创新能力、遗留问题、冗员负担、社会职能等主客观因素的交织影响,计划经济年代曾令人艳羡的“三线”企业普遍陷入亏损,迎来了严峻的生死考验。

“那个时期特别困难,但我们勇敢跨越过了这一关。”航天江南科技委副主任魏俊华表示,“信心大于黄金”,当时绝大部分人选择留了下来,面对重重困难,当时的十院逆势而上,2016年营收一举突破120亿元大关。数字的背后,记录着十院稳中求进、转型发展的足迹,也是十院人励志图强、砥砺奋进的最好证明。“家国情怀,国之大者。回首那段艰难岁月,最要感谢的是那些胸怀使命、勇于担当的、始终坚持的人们。”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个院士工作站……如今的航天江南涉及机械、电子、电器、化工、冶金等行业。构建了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试验体系,发展成为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型军民融合企业集团。

航天江南第十总体设计部周登梧介绍,激情燃烧的岁月尤在眼前,大爱无私的奉献仍在延续。记者了解到,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勇担顶梁之责,关键时刻展现央企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充分发挥所属苏州江南航天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野战救护后勤装备动员中心的核心优势,研制生产的移动医院、模块化负压方舱医院、P2+方舱移动检测站等航天“抗疫神器”,在武汉、绥芬河、全国“两会”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航天江南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厂区内,记者注意到,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格外醒目。从“长征”系列火箭,到“神舟”系列飞船,从“嫦娥”探月工程,到“胖五”归来,航天江南所属航天电器、梅岭电源接连立新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航天飞行器的“心脏”均出自梅岭人之手。魏俊华介绍,该实验室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将对梅岭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军民合作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

3

位于航天江南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厂区内的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民政协网记者 付振强 摄

“要紧跟时代潮流,一刻都不能停止脚步。”田仁强补充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三线往事的回响中,在航天精神的激励中,航天江南在“高光时刻”的道路上,又一次奏响“创业凯歌”。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航天 江南 基地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