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艺文

红色基因的文学传承与创新

2021年06月07日 15:5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黄国柱

2018年最后一期的《人民文学》杂志用一半多的篇幅刊登了著名军队作家徐怀中的长篇小说《牵风记》。当时,徐怀中同志已经整整90岁了。次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该期杂志的卷首语这样评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此前的文学作品未被充分塑造过的。在挺进大别山的大背景下,他们无疑是有信仰、有英雄气、有战斗力的战士,同时他们还是行进于伟大征程的有文化、有感情、有血有肉的军人。”

作为有幸读过《牵风记》未定稿的我,有两点很受震撼:一是作者作为革命战争的亲历者,以今天的新视角,重现了当年的动人故事;二是作者作为资深的军队作家,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融入了大量可以吸引年轻一代的新的审美元素。

众所周知,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史,便是建立自己的军队,不断进行革命战争的历史。在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军事活动中产生的精神信念及其文艺作品,铸就了我们党红色基因的核心成分。从北上抗日、万里长征的红军,到战斗在延河之滨、大江南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的队伍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忠实记录人和艺术的表现者,他们为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抗美援朝到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新中国特别是历史新时期涌现了更为大量的优秀之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材。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军队作家中,徐怀中无疑极具代表性,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他1945年参加八路军,作为文工团员,随大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进军西藏的战斗,催生了他的早期作品《地上的长虹》《我们播种爱情》。由于电影剧本《无情的情人》受到批判,紧接着“文革”来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几乎没有公开发表作品。这一点,与刘白羽、王愿坚、白桦、彭荆风、苏策、胡石言、黎汝清等一批军队老作家没什么两样。

但在其后新时期的军事文学事业中,他以独创性的作品和军队文学人才队伍组织培养者的双重身份,赢得广泛尊重和无可替代的地位。1980年,徐怀中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问世(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这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南线战争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很快地引领《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凯旋在子夜》(韩静霆)、《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男儿女儿踏着硝烟》(雷铎)、《山岳山岳,丛林丛林》(周涛)、《雨林里的群山》(王中才)、《第七个春天》(张廷竹)、《我的南温河》(苗长水)等一批名篇佳作相继问世,成为支撑上世纪80年代军旅小说辉煌的起点。徐怀中其后发表的《阮氏丁香》及《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没有翅膀的天使》等等,更是把一度“不食人间烟火”的军旅题材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在他笔下,经历了“文革”的军人,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有多少心灵创痛,但从红军传承下来的崇高坚定的爱国信念真情依旧。徐怀中成功融合了批判反思和传承颂扬,为军事文学进一步腾飞作了有力的铺垫。

经历对作家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战争洗礼、进军西藏、反右运动、文革下放、专业作家、报社记者、文学编剧……玉成了徐怀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军事文学作家的声誉。

1965年至1966年,徐怀中作为中国作家记者组的成员,由柬埔寨秘密进入越南南方、以一名“战地记者”(《解放军报》特约记者)身份进行战地采访。此行实实在在的成果,一是当年为《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采写了一篇长篇战地通讯,二是50年后徐怀中发表的长篇纪实文学《底色》(人民文学出版社)。他在书中写道:战地通讯“是作者在南方土地上写出来的唯一一篇文字,是挂在B52轰炸机翅膀下完成的”。“在196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刊出,并且加了按语,署名为‘中国作家记者组全体’。”为了寻找当年战地新闻的真实感受,我查阅并复印了当年的《解放军报》原件。时隔半个世纪、那些已经发黄的报纸版面记录着,这篇题为《坚贞不屈的女英雄——阮氏珠》占了一个整版的“越南南方通讯”,是徐怀中、丛深、马真划、李珉4位同志共同署名的,徐怀中是第一作者。看来,作者写作此书时,因年代的久远记忆有所误差。尽管如何署名,对于这些当年出生入死的记者们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在这里更正一下,还历史以真实,显然也不是多余的事情。

《底色》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当年历史的回忆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在很多年以前,这是不被提倡的,但是今天却成了作品亲切可读的一个切入口。作者和妻子于增香作为主角,其细密绵长的情思贯穿了本书的始终。一贯以低调而著称的徐怀中甚至选择了让自己的妻子为本书作序,成为作品最打动人的亮点之一。

军队作家中,同时具备记者身份和经历的不乏其人:刘白羽、魏巍、李瑛、钱钢、江永红、江宛枊、徐志耕……他们与这支休戚与共的军队一道走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或者由新闻而文学,或者由文学而新闻,在军旅人生的漫漫征途上,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记。成为共和国新闻和文学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会记住他们为之奉献过的一切。

1984年,徐怀中创办并出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任主任。1年后,擢升为总政文化部副部长,3年后任部长。创办军艺文学系,既是为了解决军队文学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也是为了改变军队文学创作队伍学历较低的现状。我十分清楚地记得,他曾召集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当时已经有正规大学学历的同志开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创办文学系的意见。从办学宗旨,到教学方针;从招生范围,到录取标准;从教师来源,到教材选定;从生活保障,到日常管理……对一些未能参加征求意见座谈的资深老作家,他带领我们登门拜访,专程求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文学系终于顺利诞生。我也曾为学员们讲课,并多次撰文报道评论他们的创作成果。

“军艺文学系”作为创作群体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一笔。从这里走出了李存葆、莫言、徐贵祥、钱钢、唐栋、宋学武、江奇涛、朱向前、黄献国、王久辛、雷铎、陈道阔、王海翎、庞天舒等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其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三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人。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与徐怀中“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标准(比如莫言当时的入学与徐怀中慧眼识珠有直接关系),及其所倡导的吸纳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开门办学的方针密不可分。创造性的办学与创造性的人才总是互为因果的。

徐怀中走上全军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全军文学艺术队伍的建设和创作质量的提高上。这期间,全军文艺工作繁荣发展,各个门类都涌现出许多精品力作。他还主持领导了史诗性战争大片《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摄制工作,在剧本修改、增补细节等方面亲力亲为,使这部巨制成为新的红色经典。为开阔军队文艺工作者的眼界,徐怀中亦有独特的眼光和作为,支持、鼓励艺术团体和作家评论家们走出国门,拓展眼界,打开思路。不仅让我们这些亲历者们获益匪浅,也使全军的文学艺术欣欣向荣,繁花似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纵观徐怀中70年的文学生涯,其征服力和感召力是不可替代的。除了红色基因与生俱来的深刻性和革命激情,他作品中所蕴含的现实和历史的丰富性,以及文学表现的审美独创性,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徐怀中在谈到《牵风记》的创作宗旨时说:“我竭尽最大努力做最后一搏,希望能够制造出激越浩荡的一番生命气象。”显而易见,唯有创新创造,才能赋予红色基因生命力传承以不竭之源。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徐怀中 文学 作家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