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中德两国专家共话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方法精准施策走中国特色之路

2021年06月08日 14:31  |  作者:买天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创新方法精准施策走中国特色之路

在江苏南京溧水区白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德国专家考察设施农业。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说:“如果能把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到农业当中,那么农业必将成为一个可持续增长的产业门类,也必将成为一个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产业门类。”

随着时代发展,各国在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都在不断地为农业赋能、对农业加权,不断地丰富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日前,来自中国与德国的农业专家齐聚江苏南京,围绕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畜牧业发展以及中德农业合作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专家们认为,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创新方法、精准施策,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中德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农业合作是两国开展双边交往中重要的领域之一。通过开展学术对话,有助于更好地为两国对接农业实业、服务农业企业提供思路,推动中德农业合作走深走实。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跟上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在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中国农业现代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看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跟上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未来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定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现代化。”叶兴庆认为,根据发展变化进行精准施策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突出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和农牧循环。

其次,要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特别要提高良种普及率,通过设施化、良种化、科学化,提高资源和要素产出率。

“中国向世界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农业领域对此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叶兴庆说,未来的农业现代化一定是低碳绿色的,要发挥农业碳吸收功能,让农业一边现代化,一边为国家战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农业只有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来提高经营规模水平。”叶兴庆说,要重视农民的合作和联合,提高合作社对小规模农户的覆盖率,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把相关作业环节外包给专业供应商来做,降低成本,实现农业规模效应。

“我非常欣赏中国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的思路做法,力争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保持同步。”德国联邦食品与农业部议会国务秘书福赫特尔说,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开始更加注重农村现代化,包括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以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我相信,中国农村在摆脱绝对贫困之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德中作为两个农业大国,期待双方在技术、资源、知识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为世界农业发展树立榜样。”福赫特尔说。

  

“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集成要素,推动中国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去德国考察畜牧业发展,德国高水平畜禽养殖专业化分工协作、严格的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制度,以及高度发达的畜牧业生产服务业,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学习借鉴德国经验的同时,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特点,创新集成要素,推动中国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说。

辛国昌认为,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正迎来三大机遇:市场需求扩面升级,消费者对奶类和牛羊肉的需求持续增长;畜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释放,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趋明显;国家出台“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使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有机遇,也有挑战。辛国昌说,随着人口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畜牧业稳产保供任务更加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一些生猪调出大省转向生猪调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主要蛋白饲料依赖进口;资源转化率低,生产成本高,仅养猪领域,成本比德国高40%。

针对养殖效率这一问题,来自德国农业工程与畜牧研究所的伊莎贝拉·劳伦兹妮,介绍了她在德国开展畜牧养殖数字技术实验项目的情况。

“通过对施肥管理、饲喂管理、牛舍互联技术、传感器系统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创新实验,旨在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养殖新模式。”伊莎贝拉·劳伦兹妮举例说,在实验牛舍里,我们根据奶牛身体变化,来制定下一次投喂饲料的营养配比;一旦产生牛粪,刮粪机器人马上就会清理粪便,减少牛舍氨气污染。总之,该数字化实验项目就是要实现牛舍环境、挤奶机器、饲喂机器、能源管理机器和粪便清除机器间的互联互通,以此提升生产率和产品品质。

“德国数字化养殖技术的迭代升级,是世界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辛国昌说,下一步,中国畜牧业要精准发力施策,加快推广良种,提升机械装备和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让生物安全保障能力与畜牧业发展体量相匹配;优化加工流通体系,加大冷链物流比重,减少活畜禽长途调运;推进种养结合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大生产投入品管控力度。

  

“在气候变化等全球化议题上,中德应携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欧盟‘农场到餐桌’战略的提出,力求在气候变化、食品减损、粮食安全等环节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欧盟驻华代表团农业参赞达明·普兰说。

“农场到餐桌”战略是欧盟绿色协议下关于农业和食品方面的一项重要倡议,德国是重要的倡议方之一。欧盟绿色协议涵盖多个领域,其总体目标是在2050年使整个欧洲实现碳中和,并在能源、交通、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倡议和目标。

达明·普兰说,这一战略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善气候环境;其次,持续减少化肥、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量,培肥地力,减少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第三,不断创造新的农业业态,培育新的食品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

“减少粮食损耗和食物浪费,是中国和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国家,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达明·普兰说,节约即增加,这不仅涉及粮食生产,同时还涉及食品加工、食品消费等环节。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欧盟力争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减半,并且减少生产和供应环节的食物损耗,“这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环境、经济和社会是决定农业现代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哈罗德·范·维奇克看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具紧迫性。

“每个国家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以及对全球公共资源的影响。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势必会对气候环境、土壤质量、动植物和人类农业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气候变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一旦发生,有些结果可能是不可逆的。”哈罗德·范·维奇克说,“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正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中国也一定会通过创新,为未来农业发展拿出更多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专家表示,在粮食、气候等全球化议题上,中德两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和责任。两国应开展更广泛农业合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乃至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中国 农业 农业现代化 发展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