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 闻 >时政

习近平为何说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2021年06月11日 07:38  |  来源:中新网
分享到: 

(近观中国)习近平为何说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习近平为何说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邢翀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如是说。这一最新表述使外界目光又一次投向中国的“三江之源”,聚焦这座位于中国西北的“中华水塔”。

在外界看来,将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视作“国之大者”,透露出青海在中国生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铺开中国地图,沿着奔腾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溯源而上,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跃然眼前。连绵天山与中国最大内陆湖相遇,一幅大美青海画卷构筑起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中华水塔’,青海之于全国的生态地位重要且独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称,“国之大者”体现出对青海生态的保护并非一省之事,立足青海、面向全国,如果没有“一江清水向东流”,整个中国的生态将受到严重影响。

作为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每年超过600亿立方米的纯净优质水从青海流出,相当于三峡水库蓄水量的两倍。不仅如此,青海还是世界高海拔地区中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雪豹、藏羚羊、冬虫夏草、雪莲等珍稀动植物不断丰富中国的“生物图鉴”。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青海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2016年,他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曾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之后不久,在当年考察青海时,习近平又以“三个最”突出生态之于青海的特殊地位——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明确指出,青海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从习近平对青海生态的持续关注不难发现,生态保护,全国一盘棋,青海特别是“三江源”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国之大者”的定位背后深蕴着其对中国长远发展的责任。

从雪山冰川到江源流域,从湖泊湿地到草原草甸,人们能够想象到的生态环境,在青海几乎都能见到。有分析认为,复杂的生态元素为环境治理积累下丰富经验,将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看作“国之大者”,更有以青海为样板探索向更大范围推广生态保护经验之意。

在青海的生态保护实践中,国家公园体制被认为是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专家指出,青海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打破“九龙治水”局面,实现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统一执法,为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通过国家公园试点,青海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一机制也为更大范围开展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借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表示,“国之大者”意味着将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放在更广阔地域坐标中思考。正如习近平在此次考察中所言,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外界注意到,习近平今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同样谈及“国之大者”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从人民生活幸福到保护生态环境,外界从中读出两个“国之大者”的相通之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于青海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的落脚点正是青海乃至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竹立家指出,青海的发展实践也证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非是二元对立的矛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青海自身看,生态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今的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的无序散养逐渐走进历史,生态旅游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草木生而畅茂,牛羊牧而滋蕃”的画面再现祁连山下。

习近平在这次考察中特别走进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曾经的贫困村正是通过牛羊养殖、生态旅游两大产业脱贫。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游客不断增多,村旁新建的度假村内,错落排列着毡布帐篷,20栋藏式“小木屋”更是给游客带来休闲体验。从生态环境到幸福生活,这一草原牧歌式的画面正讲述着“国之大者”的深刻意涵。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青海 生态环境 生态 国之大者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