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聚视频 特别策划 委员会客厅 微光 微光 欣视角 主播一分钟

首页>视 频>原创

百年同心路 与委员同访丨沂蒙红嫂的故事为何催人泪下?

2021年06月11日 13:16  |  作者:刘佳政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这首《沂蒙颂》可谓家喻户晓。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儿女与党和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被概括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16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都记录着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1941年春到1942年底,日军集结了大量的优势部队,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清剿扫荡、蚕食,这其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惨烈的故事。”在渊子崖保卫战的展板前,临沂市政协委员程蓓指着照片中惨烈的战斗场面介绍,渊子崖村大概有200多户人,当时一千多名日军带着精良的武器围剿这个村子,村里的男女老少拿着土枪、土炮、长矛、大刀和敌人进行了一天多的殊死搏斗,牺牲村民147位,歼灭敌人121人,被称为“抗日楷模村”。

15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沂蒙革命老区建立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这里不仅有浴血杀敌的战士,更有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和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红嫂”,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沂蒙壮歌。

被称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就是“沂蒙红嫂”中的杰出代表。王换于是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她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近百名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革命后代。

12

“托儿所的很多孩子身体都十分瘦弱,我奶奶就和我母亲和几个婶子讲:把奶水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孩子吃,自家的孩子就吃粗粮。因为自己的孩子死了,你还可以再生。可如果革命后代的孩子没了,他们就断了根。”王换于的孙女、临沂市政协常委于爱梅如今担任“红嫂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解沂蒙红嫂故事,传承着祖辈的红色精神。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精神代代相传。在孟良崮纪念馆沂蒙六姐妹雕塑前,蒙阴县政协委员吴楠一讲起了“沂蒙六姐妹”的故事。

14

在1947年的孟良崮等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支前的情况下,她们主动担起重任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缝军衣,悉心护理照料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操劳,每天往返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她们还经常在前线搞宣传工作,鼓舞士气。

123

沂蒙山是英雄的山,沂蒙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热血。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将革命推过了长江。”

17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蒙阴县政协委员娄甜甜讲解起这段历史充满感情:“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总共涌现出了支前民工是69万多人,二线常备民工15.4万多人,随军常备民工4.66万多人,总数就达到了92万人之多。仅在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县就出动民工10多万人,而在当时全县的总人口也是只有约20万,也就是说支前民工是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1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走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回望峥嵘岁月的光辉历史,回顾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看到的是如今绿水青山里蕴含的勃勃生机,不朽伟业,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根基,更是中华民族不断披荆斩棘、走向复兴的力量源泉。


记者:廉维亮 张文敬 奚冬琪 马健 杜晓航 刘佳政

主持:刘佳政

摄像:杜晓航 庄思杰

后期:徐康辉

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

编辑:刘佳政

关键词:沂蒙 故事 革命 百年 红嫂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