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农业科技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提升种业科技竞争力

2021年06月11日 15:07  |  作者:李丽颖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事关国家核心创新能力和国际战略地位。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长期布局和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作物种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部分研究领域已处于世界引领地位,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全链条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介绍,我国自1998年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以来,在作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并呈现出从参与到领导、从研究非主要作物到主要作物、从研究地区性作物到全球性作物的态势,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对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深入阐析基因组变异、染色体重组、基因组选择与驯化机制。

同时,作物演化与性状形成机理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解析种质资源多样性演化机制、杂种优势形成机理、作物根际固氮和光合作用机制、作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重要育种性状形成的遗传调控网络,克隆了一批调控株型、品质、氮高效利用、抗旱、耐低温、耐盐碱、抗病、新型抗除草剂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新基因。

此外,前沿理论指导育种技术革新取得初步成效。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等前沿交叉领域与传统育种技术相融合,新一代育种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李新海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的基因组研究在挖掘作物优良种质与优良性状方面成果突出,保障粮食丰产的基因资源自主可控;代谢组研究在提升农作物品质与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表观组研究开创第二层次调控作物产量和环境适应性研究,为实现作物增产与耐逆提供了新策略,扩展作物种业基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合成生物学推动高光效和生物固氮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出新的解决路径,驱动从“0”到“1”的源头创新;微生态研究聚焦作物与微生物互作及与环境的交互适应,在促进种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前沿技术与理论创新促进育种关键技术突破,提升育种水平,保障种业自主创新发展。

据悉,“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重点突破作物高光效和生物固氮的生物学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机理研究;阐明作物杂种优势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系统研究作物优异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推进作物设计育种技术基础创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作物 研究 基础研究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