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花织四时景 水浓故乡情

——走进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2021年06月23日 17:08  |  作者:钱兰 吴小管 郑晋鸣 徐航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花织四时景 水浓故乡情

兴化垛田春景。 资料图

雨后初霁,在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的芦州村,村民周荫祖将木船里的雨水刮净,慢慢驶入垛田之间细长曲折的水路。轻舟前行,八字形的涟漪次第散开,消失在或方或圆、或长或短的垛田之下。河道边,一块块保护界桩整齐堆放着,正在等待安装。“蟹塘开发被叫停,这片垛田总算是保住了。”周荫祖高兴地说。

兴化垛田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年之后,兴化垛田走进世界视野,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员。近年来,为了这块独一无二的“水上绿洲”,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历时四年,专门制定了一部地方法规——《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并于今年3月正式施行。在日日与垛田相伴的乡亲眼中,立法“护田”,护的不仅仅是水面上的几块田,还有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故乡印象:童年里的千岛垛田


一眼望去,散落在湖荡沼泽中的垛田大的数亩、小的几分,形态各异、互不相连,仿佛无数座小小的岛屿。

自明代中叶起,垛田便成了泰州里下河地区特有的农业地貌。它既是里下河先民不断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印记,更是农耕文明抵御洪水侵袭的人文遗产。在被称为“千岛之乡”的兴化,垛田主要分布在缸顾、李中、西郊、周奋、沙沟、林湖一带。

兴化垛田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不用牛,不用犁,耕作全部靠人工;没有路,没有桥,来往只能靠行船。由荒滩草地堆积而成的垛田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种出来的作物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远远优于普通大田。

“原先的垛田,垛岸高低错落,不仅成就了‘两厢瓜圃’的景观,更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蔬菜和水产基地。”在垛田之畔出生长大的原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丁向方说,那时,夏天在河沟里行船,老远就能看到两边高低错落的“小岛”上挂满了香甜的瓜果。

“整个兴化城都是建在垛子上的,城里的房子也是用垛田土烧砖建造的。”垛田街道南仇村村民陈灯娄说。

“农户使用罱泥、扒苲等传统农耕方式,既能肥田又能修复垛田。”谈起垛田传统同业系统,原兴化市农业局局长吴存发有说不完的话。2014年,正是他率队赴意大利罗马向联合国粮农组织陈述答辩,捧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

  

发展阵痛:垛垛良田变片片“荷叶”


20世纪80年代,随着防洪设施不断完善,垛田防洪功能逐步弱化,大面积堆垛成田、放岸填沟、卖土制砖,改蔬菜种植为粮食生产、开沟挖塘搞“精养”;占垛建房、办厂;土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政策驱动,部分地方削垛填沟,新增土地指标上市交易获利,垛田面积急剧减少。

“城乡建设减少了垛田的量,扩面增收改变了垛田的貌,路桥建设分割了垛田的形,现代生产方式破坏了垛田的质。再不保护,文保单位内的垛田恐怕也难保住。”丁向方道出了实打实的忧虑。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仅兴化地区垛田就有40多万亩,20世纪90年代末下降到10多万亩,最低时仅剩6万亩左右。

在自然侵蚀和人为消磨的夹击之下,原先望不到头的垛岸渐渐变矮、变平,垛田也由一座座高耸的小岛,变成了漂浮在水上的一张张“荷叶”。

“当时垛上干活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船都快摇不动了。年轻人不愿意去了解垛田,更别提上垛种田了,最后只能抛荒。”吴存发说,摇不动的桨、翻不动的田、罱不了的泥、扒不了的苲,再不保护,垛田就会和最后一批耕作它的人一起慢慢地老去。

“如此独特的农耕方式、农耕文化,不应该就这样荒芜消失。”2014年,时任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振臂疾呼,兴化市随即出台了《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将47万亩垛田列为生态保护区,严禁占用开发。市政府还下大力气逐渐修复了垛田水垛相依的原始地貌特色,恢复垛田保护区自我维持、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生态机制。

  

延续乡愁:条条大路兴垛田


保护之余,令垛田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的尝试也在陆续开始。

种油菜,在田间耕作劳动,这是兴化农民的生活写照。漫步兴化街头,农家乐和土特产小店生意火爆。村民朱登明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要预约才能吃上一口地道的农家饭。

随着生活蒸蒸日上,村民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的涵养。朱登明介绍,每逢春季,乡邻都会主动清理河沟。排除淤泥,既为垛岸积造有机肥,又保持了水源清澈。记者发现,兴化农民不用化学肥料,而是用天然肥料种植蔬菜,有些人家还在水里养起了鱼虾。水上水下相结合,给每亩垛田带来上万元的收益。

祖祖辈辈都种芋头,已有75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兴化市将垛田菜花和休闲旅游合为一体,“千垛菜花旅游节”应运而生。

每年“千垛菜花旅游节”期间,近百万人畅游兴化。为了提升景观品质,当地还兴建了观光塔,铺设了木栈道,配备了水上木船。为期一个多月的旅游节,竟能带来十多亿元的收入。

田园织成四时景,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垛田景区已经从“一朵菜花”演变为“四季花开”,正所谓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看菊花、冬看芦花。

“城市居民旺盛的休闲需求,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实现了农业价值最大化。”原兴化市市长黄红旗告诉笔者,兴化已打造完成了100万亩水乡生态涵养区,将文化和生态元素融入垛田文化博物馆,让游客感受水乡小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韵味。

“旺季当梢夫船娘,闲种出了甜头!”谈起家中种植的龙香芋,村民刘国保一脸喜悦。他告诉笔者,得力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兴化龙香芋现在已经全国闻名,每到收获季节,都被抢购一空。这几年政府加大了科技兴农的力度,每年龙香芋的收成都有增加,家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我们真正明白了,留住了生态,就是留住了财富。”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垛田 兴化 兴化市 生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