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色足迹

一面青砖墙,缘何成了这座革命博物馆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

2021年06月28日 18:12 | 作者:王有强 靳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开国将军。

革命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5.5万人为革命牺牲,书写了“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传奇。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瞻仰革命遗迹并看望了当地红军后代、烈士家属代表。

红色热土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故事,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有着不一样的形式。如今,革命老区新县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打造“红色乡村”旅游点,推动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实现了风景向收益的转化。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大别山麓这片红色热土,忆往昔峥嵘岁月,看老区沧桑巨变,感悟天地英雄气、万古中华魂。

41

红旗不倒 火种不灭

千里大别山,层峦叠嶂,却隔绝不断游客瞻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热情。

小潢河边,巨大的“红旗飘飘”雕塑下,首府桥一头连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一头连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一辆又一辆从全国各地开来的大巴在首府桥上整齐停靠,身穿红军装、头戴红军帽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依次下车。

没有烈士血,何来遍地红?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就是祭奠这些英烈的地方。

进入陵园,一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面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刻字苍劲有力,13.1米的高度,纪念着鄂豫皖苏区为革命牺牲的13万多名革命烈士。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总书记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始终铭记缅怀革命先烈。

英烈广场上,不断有来自各地的党员前来,瞻仰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遥想当年,峥嵘岁月,战火纷飞。1927年11月13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麻起义爆发,打响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这里鼎盛时期建立了26个县级革命政权,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余人。

从1921年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间,鄂豫皖苏区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革命火种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

“老乡们,参加红军就可以分到土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写在一张十分粗糙的马草纸上的标语,内容简单直白却直抵人心。

博物馆内,保存着一件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写在青砖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

42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颁布。1932年初,法令草案传到鄂豫皖根据地,当地苏维埃政府主席派秘书把草案全文写在一面青砖墙上,农民们看到后,相互传诵,欢欣鼓舞。

后来,这面青砖墙成为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极为恐慌,蒋介石调集重兵实行‘围剿’,群众用黄泥和稻草把它糊起来盖起来,才得以保存,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曾担任过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馆长的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汪蔚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询问了文物的保护情况,他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很重视。

在博物馆内院,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18位红军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现今,由烈士家属、红军后代党员组成的新县英雄山党支部揭牌成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又开拓了新的“阵地”。“我们就是要加强大别山精神的挖掘、研究,充实大别山红色基因库,宣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军后代郑直军对红色精神的传承满怀信心。

新县红色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14处,革命历史纪念地365处。经过系统性修葺保护和开发,这些红色遗迹正成为党史教育的生动课堂。

43

生态美 游人醉

八百里大别山,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从新县县城向南行进,公路犹如长缨一般劈入崇山峻岭,满目所及皆是绿意。

半小时的车程后,起脊房、土坯墙、木格围、竹篱笆……一幅灵动的画卷徐徐铺开。

“田铺大塆到了!”

这个坐落于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在田铺大塆设立临时指挥所,大塆后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战斗遗址。如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田铺大塆,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同很多村子一样,田铺大塆一度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饭碗。绿水青山,怎么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2014年,田铺大塆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开始了振兴之路。建设过程中,田铺大塆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风貌。走在田铺大塆村道上,低头是石板小巷,抬头是黄墙黛瓦,旧貌重焕新颜。

就这样,利用传统村落的地理优势、建筑特色,田铺大塆摇身变成了“网红村”,打造以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就业为主的创客小镇,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以“创客”为主题的新型美丽乡村示范点。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田铺大塆考察,详细了解该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壮大乡村经济等情况。

“总书记来的时候,在我的店里自己掏钱买了几双鞋垫,还鼓励我把生意做好,带动乡亲们一起走向美好的生活。”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情景,彭芳珍仍然历历在目。“我们家的手工鞋垫现在也是超级网红。一双鞋垫100元,都是村民们一针一线自己绣的,他们绣完我去收购,拿到这里卖,在家门口每年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老家寒舍”民宿、“不秋草”竹编工艺品体验馆、“壹玖捌贰”小卖部,现在都成为田铺大塆的“网红店”,沉睡了几百年的山水资源和古老文化逐渐被唤醒,“美丽经济”展现出致富魔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田铺大塆的宣传语,也是最想呈现给游客的游览主题。现如今,这座“不大拆大建,修旧如旧”的小山村名气是越来越大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至,浓浓乡愁得以保存,红色根脉得以浇灌。

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也深深牵动着政协人的心。近年来,河南省政协、信阳市政协多次就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开展调研视察、协商议政,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政协履职的实际行动。

眼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20多家民宿和10多家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2020年,田铺大塆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多万元。“我们去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左右,今年已经接待了40万人次。”田铺乡乡长汪卫东说,“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田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发展带来的“红利”,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单单是田铺大塆,徜徉在老区的青山绿水间,村村有特色、点点有景致、处处有惊喜。

古老乡村、红色经典、绿色生态,在此交相辉映,共绘小康图景。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