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乐观社会

朴成哲:医者,生而为众生

2021年06月29日 15:08  |  作者:通讯员 王晶 本报记者 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朴成哲前往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人民医院进行免费义诊、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完成后与病人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 王晶 本报记者 李元丽

朴成哲:

鲜族,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沈阳市委会委员,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月的一天,下了一天的雨在凌晨渐渐停了。

凌晨4点的沈阳尚在氤氲中静静酣眠。此时,朴成哲刚从外地赶回家中,他把那件被雨水打湿的外套规整地挂在门边的衣架上,转身走进厨房,接了杯热水,腾腾热气在幽辉中四散开来。窗外,黑与白的交替正在无声上演,他慢慢偎向沙发深处,闭上疲惫的眼睛,恍惚间已入梦……

朴成哲早已习惯这种奔波的生活。漫漫从医路,他为万千骨科患者解除病痛,自己累弯了腰,却让患者的骨头强健了起来。

■ 希 望

嘀嘀、嘀嘀、嘀嘀……监护仪的声响在寂静中被无限放大,格外清晰刺耳。无影灯下,几双聚精会神的眼眸映着明晃晃的灯光锁向一处,开启监护、消毒准备、术前安全核查、呼吸机就位、翻身摆位、止血输血……5月25日,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中央手术室14号手术间,朴成哲用3个小时完成了一台骨折手术。

其实,骨科医生要找到病因、探明病情,不仅需要认真严谨和过硬的技术,也考验耐心。每一次手术,都要像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朴成哲常说:“严谨,才能给病人带去安全感。”

手术一结束,朴成哲简单吃了几口午饭,就直奔下午的门诊。

“朴医生,快来给我家孩子看看吧!孩子很疼!”“朴医生,怎么办?我走路都困难,真是太难受了!”……

面对患者痛苦的呻吟、无法直立的身体……朴成哲言语坚定,并且总能用适合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和家属吃下“定心丸”。只要有需要,他都愿意把联系方式留给患者。他坦言,这样做,自己经常要随时回复患者的各种咨询,但他一点也不嫌烦,“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康复,持续时间很长,有的持续几个月,康复得好与坏,与医生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

结束门诊后,朴成哲又带着学生们赶去探望4楼病房里的翟大姐。两天前,她刚刚经历了一场髋关节置换手术。

“谢谢您来看我,朴医生,我感觉好多了。”见朴成哲进来,翟大姐下意识地支起身体相迎。

翟大姐记得主刀医生,可她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为了让她重新站立起来,眼前的这位医生在数个小时内弯曲着身体,小心翼翼地拨开神经和血管,勾锤钻凿、钳拧钉撬,挥汗如雨。

“快躺好,您好好休养,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朴成哲轻声安慰道。

刚从病房走出来,朴成哲的电话就响起,耳机里传来手术室医生的声音:“这里情况很复杂,朴医生您快过来看看吧。”他转身就向手术室奔去。

时光流过,岁月留痕。门诊—病房—手术室,拐几个弯就能到的距离,朴成哲却在这条路上已经跑了30多年。断骨再接、关节置换、让驼背者挺起胸膛……他为无数重症患者重新找回了希望。

■ 攀 登

骨科手术中,虽然有高精尖的检测设备,但主要还是依靠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敲、凿、锯、拧、接……看似精雕细琢的“绝活”,并非与生俱来。

从1985年迈出中国医科大学校门至今,朴成哲治筋骨、祛疾病、消病痛,以精专之术救死扶伤,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术、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复杂的骨盆与髋臼骨折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这离不开他日复一日地学习探索。闲暇时,他经常到国内许多医院观摩学习,有时一整天都窝在手术室,虚心向前辈请教,认真记录下一个个技术要点。

“您的这名患者有什么疾病?”朴成哲办公室墙上有一张照片。

朴成哲开始回忆,2010年,他听说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一名教师双层股骨头坏死,仍拄拐坚持给学生上课的事迹,很受感动,便前往山村探望。到了那里,朴成哲不仅捐赠爱心物品,还把这名教师接到医院进行无偿救治,为她做了关节置换手术,让她在短期内重返讲台。

“医生迈出一小步,患者生命就可能延续一大步。”医学前辈的这句话,深深印刻在朴成哲的心里。在同疾病常年累月“交手”过程中,朴成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朴成哲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医疗技术,作为典型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无疑是其中很耀眼的一种。好学的朴成哲,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创新,就是要为患者带去实实在在的获益!”朴成哲说。

他把3D打印技术应用到人工关节置换、矫形等领域,为患者康复提供了更多期待;带领科室实现了数字骨科的美好愿景,为科室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专业进步点燃了新的“火种”;把大爱无疆的精神带到藏区,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雪域高原奏响了民族团结之歌……

谈起未来的发展,朴成哲有强烈的紧迫感。

“现代医疗领域中先进的数字技术正改变着医疗手段、医疗工艺和医疗模式,推动着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与时俱进。”朴成哲向创新、智能、开放的未来医学不断迈进,希望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 诺 言

玉树,藏语为“遗址”的意思。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性气候,10多年前一场无情的地震让全国人民牵挂玉树。囊谦县隶属青海省玉树州,有“青海南大门”美誉,海拔约4000米,全县面积1.27万平方公里,与沈阳市相差无几,但人口却只有沈阳市人口的2%左右。囊谦县地广人稀,区域内大小山脉纵横交错,交通十分闭塞。

2015年,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开始对囊谦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支援。得知有机会去囊谦县进行现场医疗支援,一股热流在朴成哲心中翻涌,他立刻报名,加入了医疗团队,希望自己可以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到了囊谦县,朴成哲了解到,因为交通不便,很多骨科患者只能默默忍受疼痛及疾病带来的致畸、致残。据当地医生说,要做像髋膝关节置换这样的大手术,或者驱车10个小时到西宁市的大医院治疗,或者驱车2个小时到玉树机场乘坐飞机去别的大城市治疗,不管哪种方式,对患者来说都是非常不方便,花费巨大。

囊谦一行,朴成哲回沈阳后一直惦记着那些被病痛长期折磨着的患者,一有空就琢磨怎么才能帮助那些患者。

2018年7月,朴成哲前往囊谦县人民医院进行免费义诊活动。那时候,他也暗下决心——以后每年都要到囊谦进行医疗救助。至今,他一直信守诺言。

从沈阳市出发,每次乘坐10个小时左右的飞机,再驱车2小时,才能到达囊谦县人民医院。不管几点到达,朴成哲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病房查房,查看患者的详细资料,晚上与当地医生商量制定手术方案,第二天马不停蹄地为患者进行手术。

3年来,朴成哲的每次到来都会让囊谦这个小县城着实热闹一番。每次得知朴成哲要离开囊谦,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会自发前来,排成一行向他敬献洁白的哈达,争相合影留念,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

那些为爱坚守的日子,朴成哲不仅为患者解除病痛,还授人以渔,把关节外科最新的理念、手术技巧、快速康复(ERAS)等传授给当地的医护人员。

“我希望做好传帮带,带动当地医疗技术的发展,造福更多的藏族群众。”朴成哲坚定地说。

■ 责 任

不同于手术室里的果敢,对待患者,朴成哲比我想象得还要多些亲切感。他文质彬彬、声情款款,谈话时目光灼灼且专注。

当医生、政协委员这两种身份相遇,朴成哲总是显得更加坚定而温暖。

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朴成哲认为,除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对医生这个医疗事业建设的核心,必须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让医生感觉被认可、被尊重,同时赋予这个职业对等的回报,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做医生。”

利用政协委员身份,朴成哲在很多场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关注城市交通问题,建议为沈阳市区若干右转辅助车道设立斑马线,缓解交通供需矛盾,保障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倡议打破现有体制机制,建立医改的“沈阳模式”,让老百姓真正愿意到基层医院就医;建议完善公益监督员队伍建设,做好生态环境监督检察,让公益之花更加绚烂……

面对疫情,更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今年3月,朴成哲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室外温度适当提升供暖温度及延长供暖时间,以配合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防疫工作。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基层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建议各级政府适当放开市场管理,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开放各类早市和夜市。”面对疫情,朴成哲心里牵挂着百姓生活的大事小情。都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他呼吁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让商家有序摆摊,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勃勃生机。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朴成哲瞄准民生痛点,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将众多问题和建议写进了社情民意信息、建言建议和提案,为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多年来,朴成哲还利用专业所长参与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免费捐助人工关节,并义务为他们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提高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质量。

2012年,朴成哲和部分政协委员及其他爱心人士自发组成辽宁省正能量活动小组,以微薄之力汇聚爱心,数次到农村、乡镇为患有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捐资助学、诊病治病。

朴成哲始终坚守在骨科临床一线,始终陪伴在患者身边,始终铭记着政协委员的职责,带着爱和使命感一次次主动奔向需要他的地方。

朴成哲说:“医者,生而为众生。我是一名医生,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是我的责任。”

(作者王晶系沈阳市政协全媒体工作室工作人员)


编辑:程梓恒

关键词:朴成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