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双碳”大考中的政协行动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纪实

2021年07月08日 09:03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调研1(425360)-20210708084329

调研组考察上海长宁区低碳实践区建设情况

调研2(425358)-20210708084335

调研组在宝武钢铁集团考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情况

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在这场硬仗和大考中我们又该如何取胜?

一直以来,全国政协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和大考中更要发挥独特的作用。

2021年4月22日至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率“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组赴上海和福建开展了专题调研。

选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从去年9月份至今,“碳达峰碳中和”热度不减。

“要充分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重大战略安排。”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不止一次地强调。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应变。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5年,这对于我国来说面临哪些挑战?能源如何转型?如何利用好“十四五”这个关键时期?

对于全国政协来说,党中央作出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明确号召,政协责无旁贷。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初全国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全国政协重大协商议题时,何维建议增加“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一项。在他看来,全国政协的调研题目一定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碳达峰碳中和恰恰是这样的主题。

随后,何维又推动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在今年的计划中增加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等工作。

很快,碳达峰碳中和被列入2021年全国政协重大战略性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全国政协重点情况通报会主题、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以及常委会服务的专题调研题目。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调研”也受到了委员们的热烈响应。

作为来自煤炭大省山西的全国政协常委,周然积极报名参加。“选题选得特别有意义,很有前瞻性,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解决我国发展的问题,也是事关未来人类生存的大事。”

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表示,“我国向世界宣示‘3060’的目标,要求我们为经济转型做出更为扎实的努力。”

“我们将努力搭建协商民主的平台,希望委员们在路径选择、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固碳和碳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等方面凝聚共识,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这项工作。”何维要求。

行前:读书群广搭平台

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以往的调研不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调研在开始之前就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主要是学习。”全国政协常委李朋德告诉记者,“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绝对不是简单的口号,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虽然“碳达峰碳中和”口号喊得火热,但李朋德也发现,“这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理方案和路径。对于这个课题,不光老百姓不理解,很多委员也不是很明白。”

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份,在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主任李伟、副主任刘雅鸣的全力支持下,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将“气候变化”作为其中的一个主题。

据介绍,气候变化读书群分别围绕“气候变化的事实及风险”“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绿色城市和韧性城市”“气候变化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的能源供给”6个专题开展了深入浅出的导读,引起了很多委员的热烈反响,参与人数达136人,位列所有10个读书群的第四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两会期间,有30多个委员的提案和发言涉及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相关工作,这些都得益于气候变化读书群的交流碰撞,产生了建言献策的思想火花。”李伟说。

但对于这样一个“事关中国乃至全球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来说,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读书群还要继续发挥作用。

巧合的是,今年两会之后,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的相关专家推出了《碳达峰碳中和100问》一书,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政策行动等不同角度,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法,对碳达峰碳中和做了全面、详细的解读。

于是,李朋德成为全国政协生态文明建设读书群的“群主”之一,这本《碳达峰碳中和100问》正是读书的方向。

“因为自己也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希望和大家在这个群里边读、边学、边研究。”刚开始,李朋德表示“压力很大”。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群特别火热。“每个人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从核电、地热发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到如何减少碳排放,再到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碳封存’,委员们集思广益,贡献了很多智慧。”李朋德说。

委员们还不满足于线上的交流,读书群还举办了多次线下活动,如到金风科技等地方进行实地调研。

“这个读书群里的很多委员也参加了这次调研,希望读书群和调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结合起来,能真正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李朋德说。

调研:深入地方看实情

在经过精心的准备后,4月22日,由何维带队、李伟任组长的调研组奔赴上海、福建调研。

“对调研点的选择非常满意。上海是探索和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先行者、排头兵,而福建是我国三个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之一,相信此行会很有收获。”行前,李朋德对此次调研充满期待。

而在上海,也让委员们觉得不虚此行。

“以一座大厦为例,在用电高峰期,虚拟发电厂控制系统只需对大厦各楼层中央空调的预设温度、风机转速、送风量等参数进行一定的柔性调节,就能够通过减负为电网短期释放出超过100千瓦时电能。”上海黄浦区虚拟电厂项目引起了调研组的兴趣。

“如果同时管控几百座这样的大厦,就可以释放出几万千瓦时的电能,对于整个电网来说这就相当于是新建了一个发电厂。”上海腾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皓说。

“这个挺好。”李伟对虚拟电厂的发展给予肯定。他还提到了地下停车场,“有的地下停车场在没人的情况下照明灯也一直亮着,很浪费,完全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管理,一年下来也节省不少呢。”

两边是高高架起的管道,仿佛来到了“钢铁森林”,这是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集团。但在产量、规模、效益、销售收入等稳坐世界第一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消耗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巨大的现实。

宝武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了哪些准备?

委员们了解到,宝武将以优化管理、提升效率的路径力争实现2023年碳达峰,以技术创新、优化流程的路径力争2035年减碳30%;以工艺革命、流程再造的路径力争实现2050年碳中和。

“力争提前1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这也彰显了大型央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决心。”全国政协委员凌振国表示。

“上海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进行了非常有力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很受启发。”刘雅鸣说。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路上,核电不能缺席。调研组的福建之行也让委员们见识了“大国重器”的力量。

从福州市出发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福清核电站。

因地质构造稳定,地形地貌条件较好,淡水补给便捷,冷却水取水方便。福清核电站的6台机组,一次规划,分期连续建设。其中1-4号机组,采用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5、6号机组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安全性能如何?”

“对于减排能发挥多少作用?”

……

委员们问个不停。

据介绍,6台机计划2021年全部建成发电,届时年发电能力可达500亿千瓦时左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看完核电站这个“大家伙”,委员们还见识了厦门的“小清新”——碳中和林。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便通过以种植红树林的方式中和会议期间产生的碳排放,向世界传递低碳、环保办会的积极信号,践行金砖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精神。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尚属首次,也是厦门市通过造林方式实现零排放目标的第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使项目成为国内外大型会议碳中和林的示范样板。

一路行,一路问,6天来,调研组从上海到福建,从企业到社区到高校,从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到低碳社区建设、碳中和科技创新,委员们纷纷表示,“对3060目标有了信心。”

窥一斑可见全豹。

在上海、福建取得积极进展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有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4%,比2015年下降了18.2%,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和承诺。

与此同时,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

李朋德对此次调研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调研延续了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的传统,走基层、看典型,而且调研组的成员是领导干部专家相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

“通过调研,深刻地理解了3060目标的伟大意义,这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战略性发展的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何满潮说。

建议:广谋良策为达标

“调研组的同志留一下,咱们再开个会,商量一下调研报告。”调研结束的前一天,李伟招呼委员们开会。

显然,调研的行程虽然结束,但委员们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虽然在上海、福建看到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在委员们看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和意识仍有待提高。对于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缺乏深刻认识,过度强调碳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负面作用;社会低碳意识也有待增强。”全国政协委员谷树忠表示。

“我国碳中和能力提升空间有多大?能源植物的碳中和潜力有多大?……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亟须开展系统研究。”全国政协委员陈利顶说。

在委员们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采取更强的政策行动,意味着全面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

“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何维在同上海、福建有关部门的座谈会上多次强调。

能源转型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基础。李伟表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继续压减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建立满足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要求的新型电力系统。”

刘雅鸣则建议健全碳交易市场机制,不断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

“要抓紧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凌振国建议。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鄂竟平则强调,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各地实际出发,在增加清洁能源比重的同时,也要增加碳汇能力,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

鄂竟平的建议也得到多位委员的赞同。“要摸清我国碳汇区域分异,制定合理的碳中和分区路线图。”陈利顶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把目光投向了碳核算体系。

“要完善碳核算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和履约长效机制。完善气候变化法治体系,开展气候变化立法,在法治的框架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张兴赢建议。

在碳达峰碳中和路上,科技的支撑也必不可少。

马永生委员认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能源化工行业低碳发展。

在调研中了解到厦门大学已经在碳消纳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何满潮建议厦门大学牵头,联合其他碳消纳相关的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快速形成碳消纳方面的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尽快部署碳消纳的研究和实施。

刘振宇委员专门提到,要加强对储能规模发展的科学分析,明确其对风、光、水等波动性能源生产的调峰幅度范围。

“农村碳汇交易是一个崭新的工作,需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加快完善农业碳汇交易。”全国政协委员王一莉说。

在完成“3060”目标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

周然建议要加快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低碳生活、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推动科普知识进课本、进社区,提高全社会的气候意识和气候素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记者手记:

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讲话,其中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

当天也是调研组出发的第一天。委员们结束白天的调研活动之后,也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内容。

从年初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的精心选题,到读书群的“预热”,再到调研途中的不断充电,注定“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组的委员们将付出多倍的辛苦和努力。

“我想请教一下,碳配额如何发放?”

“在推进这样碳达峰碳中和过程当中,目前体制是否顺畅?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这个节能新技术已经在哪些领域应用?”

……

每到一个调研点,委员们都有问不完的问题。

但在指出问题时,来自环境、经济、气象、能源等领域的专家委员们也毫不含糊。

“从碳汇角度上看,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总体不高,碳汇能力偏低。”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联动性较强,发展与减排的矛盾依然存在,客观上影响绿色低碳的积极性。”

“碳排放核算机制和方法不完善、碳市场规模偏小、碳金融还未形成,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专注从事卫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便提交了“关于加大投入建设碳中和科学监测和评估体系”的提案,并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调研的前几天,科技部请他参加了“温室气体卫星监测与排放核算”的研讨会,将对碳中和科学监测和评估展开相关研究。

不仅要奉献智慧力量,委员们也身体力行践行着绿色低碳理念。

在福建调研时,恰逢福州召开数字经济大会,宾馆一房难求,调研组的成员也不得不在两个相距步行需30分钟路程的酒店分别居住。

“不用送,我们要走回去,不仅能看福州的夜景,还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晚饭后,委员们谢绝了司机的好意,坚决要步行回去。

“一点碳那也是碳。”委员们笑着说。

6天的调研行程很快结束,但委员们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却并未停止。

调研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王一莉又前往福建武夷山乡村调研。事实上,今年以来,王一莉已分别前往多个乡村,上门与百位农庄农户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生态新农村、低碳新生活的意见,用王一莉的话说:“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

全国政协委员凌振国在乘火车从南通返回北京的路上,当乘务员询问他空调温度是否合适时也引发了他的思考:“车上的空调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乘客群众都会感到不适,更为重要的是,空调温度的不适宜会造成过量能耗,增加碳排放,对国家整体碳达峰造成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则表示,“仅仅这两个地方的调研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经验供参考。”

为此,为增强调研工作的区域代表性,全国政协还请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政协开展协同调研。

如果说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面临的一场硬仗、一次大考,在全国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在这次考试中,一定能交上完美的答卷。

编辑:秦云

关键词:双碳 全国政协 碳达峰 碳中和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