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绿色使命

——四位林草行业党员的奋斗故事

2021年07月15日 09:51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名林草行业党员代表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畅谈工作经历和体会。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林草人,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和灵魂,用双脚丈量巍巍青山,不断攻坚克难,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安长明:“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安长明(439177)-20210715085752

“塞罕坝建场前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现在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这样描述塞罕坝的变化。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草局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在几代林场党委的带领下,全场干部职工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终将茫茫荒原变成了百万亩林海。

“如果说第一代林场职工开山种树,给荒山织就了一件绿衣;作为第二代林场职工,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件衣服更结实、更耐穿。”

今年51岁的安长明是林场第13任党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10万余亩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特别是启动了抚育盲点“清零”和资源培育优质高效工程,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抚育经营先例。同时,他还带领全场职工脱贫攻坚,依托森林资源走绿色发展之路,使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帮助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2020年,塞罕坝机械林场以集体名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安长明作为林场代表接受表彰。

“这是国家对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半个多世纪付出的勉励与见证。”安长明说,第三代林场人的任务是,为林场“织就一件结实漂亮,能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锦绣华服”。

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已成为当地的“绿色银行”。据统计,每年七八月份来到塞罕坝的游人能达到60多万,带动周边群众开展农家乐,每年能实现收入6亿多元;利用林场的绿化苗木优势,周边群众也种植绿化苗木4400多亩,总价值达到7亿多元,每年能给群众增加收入1.4亿多元。

“现在,老乡们都说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安长明说。

回顾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安长明感慨,“人倒了可以站起来,树倒了可以扶起来,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倒,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长明信心满满。“塞罕坝人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上继续战斗,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侯蓉:“熊猫妈妈”护熊猫

526(439181)-20210715085816

能每天与大熊猫在一起是不是特别幸福的事?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侯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熊猫妈妈”。

1968年出生的侯蓉,现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

刚毕业时,本是学习动物传染病的侯蓉,机缘巧合来到这里。追忆起最初参加工作时,侯蓉说,“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当时,实验室刚成立没有人手,她一边硬着头皮自学动物繁殖;另一边,自己改造实验室、试验台。“实验室是我手绘改造的图纸;无菌间是我们跪在地板上一寸一寸擦出来的。”

20多年后,成都大熊猫基地的研究条件、研究平台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地建立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科技部命名为科技部和四川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还有四川省和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究人员也从过去的2人,发展到现在100人左右。

特别是在她和团队的潜心研究下,解决了大熊猫繁育、种群遗传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大熊猫种群数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数据最有说服力。侯蓉在会上分享了成都熊猫基地20多年的变化,“1994年,熊猫基地和成都动物园熊猫数量加起来只有18只,其中1/3是病熊猫,得了营养不良综合征。在全国范围内,这个病发病率达到了15%。”

除了生病,大熊猫的死亡率也非常高。统计显示从1987年到2000年,大熊猫年均死亡率达10%,但每年净增长率只有1.04%。

如今,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成都大熊猫的种群从1994年的18只发展到了去年底的206只。全国大熊猫种群增长率提高到12%,死亡率降到了1.9%,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近10岁。

“大熊猫是我们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侯蓉说,根据20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当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114只;2011年恢复到1864只。圈养大熊猫从1990年的104只恢复到去年底的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

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丹顶鹤、绿尾虹雉、赤斑狞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侯蓉表示,科研价值需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科研目标。“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顺应国家大势发展,顺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加入这个行业里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建博:“党员没有暂停键”

孙建博(439179)-20210715085757

今年61岁的孙建博,是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原党委书记,现任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有着30多年党龄的他长期扎根林场一线,以“千难万难,相信党依靠党就不难”的坚定信念带领全场职工让一个森林覆盖率不足2%的石山变为森林覆盖率高达94.4%的绿色资源宝库。近20年来,这个曾经负债4000多万元的穷场变为集绿化、文化、森林旅游等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两山”典范,林场内打造的森林公园成了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有上百万游客及培训学员来此参观培训。

时间回到24年前,彼时,孙建博刚到林场当场长,“组织上跟我说,你到林场后一定要把林子保护好,也要让林场职工过上好日子。”从此,这成为他的两大目标,“我就像跑在高速路上的车一样,没有下路口,一直往前冲,带领大家搞改革、搞创新。”

孙建博探索出了一条改革之路,在林场党委领导下的“一场两制”,即“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发展苗木绿化产业,发展红色自然生态的培训教育。”

由于实行“一场两制”,职工过上了好日子,市场挣来的钱反哺林业,养活了专业防火队。目前,原山林场已经实现了防灭火一体化的林场独立经营管理,向着现代化林场目标迈进。

孙建博感叹,“过去没有人愿意来到我们林场就业,这些年来我们招收大学生500多名,每年都有大学生愿意到我们林场就业。”

然而,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也让孙建博的身体不堪重负。2018年,孙建博不幸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两只眼睛一下就看不见了,“我从小腿就是残疾的,眼睛又看不见了,光手术就做了4次。”在做第4次手术时,孙建博立下了遗嘱,“如果救不过来,就把我的遗体捐给我国的医学事业。”

好在后来经过治疗,孙建博坚强地挺了过来。但他出院以后,直接又回到了林场。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孙建博依旧按时来上班——他就在山东原山艰苦创业就业基地中,每天给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述原山艰苦奋斗的故事。

“我想,退休是年龄的原因,但作为一个党员是没有暂停键的。”孙建博说,绿化祖国是林草人的使命,原山林场已经制定出“十四五”规划,将进一步向现代化林场目标迈进。

刘磊:“青年择业要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五指山青春岭资源调查(439175)-20210715085828

刘磊,现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负责人。

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陕西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但他却将青春献给了祖国最南端的热带雨林。

2007年7月,刘磊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直接就来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基层一线参加工作。

从祖国最北端黑龙江到最南端的海南,这个选择其实挺“大胆”。刘磊说,当时主要有两个动力:一是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他更倾向于去保护地工作;二是虽然知道当时鹦哥岭硬件条件不好,但是他们需要专业的人才,自己会有更大的空间。

这一干就是14年。

鹦哥岭山路陡峭、崎岖,他和同事们经常背着背包、带着砍刀穿梭在雨林中巡护,与他们“相伴”的是毒蛇和蚂蟥。“热带雨林的蚂蟥,沾上就吸你的血,只有吸饱了才会掉下来。有一次不想被它们叮,只好找一些盐撒在伤口上。”

炎热的气候也让刘磊一度苦不堪言。“刚去的几个月,好像毛孔没有打开,憋得自己非常难受,每天晕乎乎的。”

但最让他感到棘手的,却是管护工作推进难。“鹦哥岭保护区成立比较晚,当地百姓习惯打猎、采药;我们到了以后,管理严了,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一度不理解、不支持。”

经过多年努力,刘磊和同事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步获得了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还把当地的百姓培养成了护林员,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管护队伍和20人的“土专家”团队,守护着琼岛雨林的绿色生态。他还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提升了保护区管护水平,助推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鹦哥岭打造为海南林业的一面旗帜。

“10年前的草坡、裸露的沙土地,现在已经基本恢复为天然次生林,野生动物的目击率显著提升。每个乡镇都有管护站点,管护人员都有摩托车。”对于这些变化,刘磊很是自豪。“我们正在做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的整合,希望更多有才华、肯奉献、有知识的人投身其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

编辑:秦云

关键词:党员 绿色使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