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聚焦

向前,向前,继续向前

——“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的人生故事

2021年07月15日 13:52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她坐在轮椅上,被抬进人民大会堂,又被第一个推上“七一勋章”颁奖台:“马毛姐,一等渡江功臣,在渡江战役中,手臂中弹,依然咬牙坚持,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是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一生淡泊名利,默默为党工作。”简短的颁奖词,概括了她的一生。

短发,圆脸,面色沉静,当镜头对准时,她神情一如72年前的那个少年,冷静、笃定。

“跟着共产党,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我要继续讲好革命故事。”走下颁奖台,面对镜头,马毛姐说。

微信截图_20210715134849

马毛姐

战时少年

马毛姐的家在安徽省无为县,是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母亲共生养了13个孩子,但只有8个活了下来。马毛姐排行老三,所以,家里人和乡亲们都习惯地喊她“马三姐”。

渔民家庭生活很苦,9岁那年,母亲把她送到一户人家里当童养媳。婆婆对她不好,让她干各种活。因为个子矮,刷锅时,她不得不站到凳子上。有一次,垫脚的凳子倒了,她一头撞到了锅台角上,额头上留下了一块伤疤,至今还能看得出来。“从此,我就跑回了家,再也不要做那家的童养媳了。”马毛姐说。(无为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巾帼英雄马毛姐》276页)

1948年,无为解放了。马毛姐第一次感受到了“吃饱饭”是何种感觉。

1949年春天,部队准备渡江。一天,马毛姐听人说村里已经贴出征集渡江民船的公告,她连蹦带跳回到家,找到哥哥:“我要送解放军过江,到南京去抓蒋介石!”

据马毛姐后来回忆,那天,她和大哥瞒着父亲,跑到十几里外的凤凰颈船舶站报了名,要在解放军渡江时当水手。

因为国民党军队从无为逃到江南时,把大部分木船都拖到了江南,所以无为百姓家只有少部分船只隐蔽在港汊里,或者把船凿沉到河里、塘里,才未被国民党军拖走。为了帮解放军筹集到足够运送官兵的船只,马毛姐不仅自己和哥哥报名,还帮着解放军和区乡工作队挨家挨户地说服村民把那些沉在水里的船只捞出来,帮助运送解放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无为县就征集到了200多艘可运送官兵的船只。

4月20日下午4点,参加渡江的船只纷纷从长江北岸的内圩、芦苇丛中划到了大堤边,准备拖船过江。

下午6时左右,参加渡江的船只都进入长江岸边,渡江突击队员们开始上船准备出发。4条船组成先锋队,马毛姐家的船是其中之一。

马毛姐最终成为渡江先锋队员之一,还有一段小插曲。

《皖北日报》记载了这个细节:“4月20日晚,是我们开始强渡长江的时候……大家计议着:‘她委实太小了,又是个女孩子,回头打仗会吓坏的。’于是四五个同志走上前来,一面劝说,一面将她死拖活拉的送下了船,她哭着嚷着硬要上去,但终于被战士们阻拦住了。”“但是她并不失望啊,仍旧坐在江岸上守候着,等到她哥哥的船回来了,第二次载运战士们过江的时候,她无论如何也不顾别人的阻止,跑上船去,担任起她的舵手任务。”

1954年上映的电影《渡江侦察记》里有一个镜头:突击小船离岸而去时,一个小姑娘将长长的竹篙在江心轻轻一点,身轻如燕地稳稳落在船头。据说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就是以马毛姐为原型塑造的。

就这样,马毛姐穿着满是补丁的小棉袄,载着30名解放军,从无为县白茆洲驶离江岸,向暗黑如墨的长江南岸进发。哥哥扯帆、妹妹掌舵。

船开到江心时,对岸枪炮声大作,激起了一阵阵的水柱和巨浪,突击队有两艘船被敌人炸飞了。大哥见状,要救助沉船,吩咐妹妹把船舵推歪,暂缓前进。在这个生死时刻,马毛姐高声叫道:“哥,冲过去,不能停,不然我们也会被炸沉的!”

“不知道害怕,一心想着送解放军过江。”马毛姐回忆当时的心情说,“敌人在南岸不断地放照明弹,飞机也在江面上来回飞,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船边上,我家小船的船帆被击中了很多次……”72年前的血雨一夜,深深印刻在老人的心中,至今仍记忆犹新。

正当马毛姐在奋力掌舵时,一发飞过来的子弹打中了她的右肘,血流了出来,浸透了她的破棉袄。她强忍着疼痛,用解放军战士教给他的自救互救知识迅速给自己包扎,然后坚持继续掌舵。

40分钟后,马毛姐所在的船到达了南岸,熟悉地形的她还带伤引领解放军爆破手扫除南岸敌人碉堡,为后续部队上岸清除障碍。

那一夜,在运送解放军的同时,她还救起多名落水的战士。“当时敌人的子弹特别密,江面上时不时被炮弹炸起水柱,我家的船帆都被打烂了,我的右臂也中了一弹,可看到那么多解放军落进江里,顾不上想自己,就想着,快点再快点,把解放军平安送到江南岸去。”“当时不知道害怕,心里想的就是,要送这些‘亲人们’过江。”马毛姐说。那天晚上,她一晚上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运到了江对岸。

1999年5月5日,当年渡江战役的指挥者之一张震将军见到了马毛姐,他非常兴奋地握着马毛姐的手说:“你是女英雄啊,你是千千万万群众的代表,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是渡不过长江天堑的!”渡江战役中,每一位战士的背后,就有大约十位支前民工的身影。仅安徽无为、宿松、怀宁三地就分别有2000多名船工参战,有的父子、兄弟、兄妹齐上船,运送大军过江。其中仅无为就涌现出一等功臣296人、二等功臣937人。

马毛姐是“一等功臣”,是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渡江时穿的那件满是补丁的小棉袄,如今静悄悄地躺在安徽博物院里。

1949年刊登在《皖北日报》上的《女英雄马毛姐》一文(箭头所指)

1949年刊登在《皖北日报》上的《女英雄马毛姐》一文(箭头所指)

1949年第三野战军颁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此时证书上写的姓名已经是“马毛姐”)

1949年第三野战军颁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此时证书上写的姓名已经是“马毛姐”)

走进历史

渡江战役结束后,无为县召开庆功大会,马毛姐被巢湖军分区支前司令部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在渡江功臣中,她年龄最小,而且又是一个小姑娘,她的英雄事迹开始广为流传。

著名书报刊收藏家彭援军为我们找到了最早报道马毛姐事迹的报纸:1949年7月15日出版的皖北区党委机关报《皖北日报》(农历己丑年六月二十日),第三版刊登的文章《女英雄马毛姐》,作者是南岗的屈健,报道详细介绍了马毛姐渡江的诸多细节。当时距渡江战役胜利不到3个月,报道来源于一线指战员和船工的回忆,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是马毛姐的名字第一次登在报纸上。

从那之后,马毛姐的事迹不断被报刊记载。金其恒在《也谈渡江英雄马毛姐》一文(载《江淮文史》2009年第5期)中提出了两个重要史料:

1949年11月30日,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宋日昌,副主任郑抱真、李云鹤于11月22日联名发函给巢湖专署,专门邀请马毛姐去参加会议。函中说:“兹聘无为牛埠区马家坝渡江一等功臣马毛姐为皖北区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直接邀请代表,希转请于25日来肥参加会议。”(安徽省档案馆资料,卷宗号:21—1—2)。

就在这次会议上,作为皖北民主青年联合会筹备会的代表参加会议的黄辛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高教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的丈夫)在发言中,也详细介绍了马毛姐的英雄事迹:“再如闻名全国的皖北女英雄马毛姐。她今年才15岁,在旧社会里说起来是个不值钱的船家女。解放前蒋匪军抓船运军火,她人小心不小,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几次三番的躲过差。而解放后,大军过江前2个月,要船工支援过江,她一听消息马上报名参战……4昼夜不断的工作,由于她的机警和勇敢,避免了不少的危险。”(1949年12月5日《青运通讯》)

安徽博物院收藏了一批与马毛姐相关的文物,是20世纪50年代马毛姐捐赠,其中有一本《马毛姐学习日记本》,日记本的卷首内页有一段题词:“光荣归于你!献给渡江英雄马毛姐。”落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北行署办公厅支部,一九五一年九月廿三日”,并盖有红色公章。据1973年安徽省军区政治部编印的《江淮烽火:安徽省民兵革命斗争故事集》记载“1951年9月24日,包括马毛姐在内的32位英雄模范从合肥出发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可知,笔记本是马毛姐一行赴京前一天由皖北行署为英雄模范送行所赠送的。(闫启鑫《从馆藏文物看渡江英雄马毛姐的姓名》《中国文物报》2019年8月30日4版)

1951年9月20日,马毛姐和无为县另一位“特等渡江功臣”车胜科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秘书长林伯渠亲笔书写的邀请函,邀请他俩赴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据《灞须风云》(中共无为市委宣传部、无为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记载:

9月29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欢迎进京参加国庆典礼的各省代表团成员。宴会上,马毛姐被皖北(当时安徽省还未建立)代表团推选向毛主席敬酒。10月3日晚,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与各地代表一起看戏,马毛姐做梦也未想到,她竟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中间,开演前,周总理指着马毛姐,低声向毛主席说:“主席,她就是您邀请来的渡江小英雄。”第二日,毛主席又派车把马毛姐和车胜科接到中南海毛主席家吃晚饭,席间,毛主席说:“你这么小就这么勇敢,不怕牺牲,很了不起,但不要骄傲,不要翘尾巴。”

当时,组织上安排马毛姐到炳辉烈士子女学校读书,毛主席知道后,勉励她要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并在马毛姐的纪念本扉页上留下了“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珍贵笔迹。

1950年3月刊登的《皖北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汇刊》原件(箭头处有马毛姐的名字)

1950年3月刊登的《皖北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汇刊》原件(箭头处有马毛姐的名字)

红色壮年

1954年6月,年满18周岁的马毛姐,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党给了我一切,党叫我干啥就干啥,我要全心全意做好人民的服务员,做好革命战争故事的宣讲员。”马毛姐对成年后自己的要求质朴而实在。

1957年,马毛姐从巢县速成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合肥车站区麻纺厂当车间主任。

走上工作岗位后,马毛姐先后担任合肥车站麻纺厂、针织厂、被服厂、帽厂、东风服装厂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1990年离休前,她任原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副经理。

“厂里干活搬运东西,她总是带头干;大家有困难,找她准能解决……”

“她一直拿的是单位里最低级别的工资,每次工资评级,她都把机会让给他人。可以说,她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既朴实,又能干……”

这是老工友、老同事心中的马毛姐。

“我们要付给她500元劳务费,但被她谢绝了。她说我是共产党员,要讲贡献,再说了,这本就是我应该做的。”1998年10月,八一电影制片厂筹拍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影片,马毛姐受邀参与拍摄,这是她留给制片人的感动一幕。

离休后,马毛姐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项新工作:做一名宣讲党的革命历史故事的义务宣传员。

义务宣讲30年余年来,安徽省的各大机关、学校、工厂,经常能看到马毛姐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她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300余场次。

“有段时间,我看她身体有些吃不消,就劝她不要去了。”马毛姐的老同事、原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职工方云杰回忆说,“但她总说,自己没干过什么大事,能做的,就是把党的革命故事讲好。”

今年清明节前,86岁的马毛姐带着女儿回到家乡、安徽省无为市刘渡镇马坝村。马毛姐坐在轮椅上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了一课:“是党给了我们好日子,你们要珍惜,要感恩,要永远跟党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本事为人民服务……”

“善良的人,运气会更好。从我妈妈的经历,让我深信这一点。”马毛姐的大女儿刘沂棋把母亲比作“善良的一束光”。她坦言,自己是随着年龄增长、慢慢读懂母亲的。

在刘沂棋的童年记忆中,“总见不着她,不是在单位开会,就是去了农村工作队,有时甚至几个月都见不到她。而且那时爸爸工作也很忙,遇到他们都不在家,我和妹妹连饭都吃不上。更为恐怖的是到了冬天,发现棉衣棉裤找不到了。我问妈妈放在哪?她说,到乡下看到那里的孩子们没衣服穿,就送给他们了。”

在刘沂棋的童年记忆中,还充斥着父母经常吵架的画面,“基本上都是为钱,因为每到月中,家里的钱就用完了。”刘沂棋介绍,母亲是个孝顺的孩子,考虑到外婆没有工作,外公又去世得早,她就把每个月工资的大半部分分给外婆,用来养育还未成年的几个舅舅。这样的日子已经是捉襟见肘,可偏偏母亲又见不得别人家难过,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母亲还会拿着剩下微薄的工资,接济周围的人。

对外人无比大方,对自己却很小气,是马毛姐留在女儿心中的另一个烙印。“基本上她没在自己身上花过什么钱。在家里吃饭,只要我们吃的菜她就不吃,没人吃的她才吃。有时农村的亲戚带只鸡,鸡腿我妈一定夹给我奶奶吃。她说,小孩子以后有大把东西吃,所以好的要给老人吃。然后是孩子和我爸,她顶多用鸡汤泡点饭吃。每次让她吃,她就笑着说:‘我很快就去开会了,到时就有好吃的啦’!”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沂棋对母亲马毛姐那些温暖行为的背后,对于“大家”“小家”的赤诚之爱,慢慢理解和读懂,“她是个大气、具有大智慧的中国传统女性。”

刘沂棋说,她就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母亲单位。“我发现她在单位里人缘特别好,大家都喜欢来找她说心里话。每次单位评优,母亲的票数也最高,可是她总是让给别人,特别是涉及薪资升级方面,除非每个人都升,否则她一定会让给别人。”

“钱再好,也没人好!”马毛姐经常教导女儿。

“我儿子一岁多,我就把她送给母亲带,因为我希望儿子也能成为外婆那样,顶天立地,爱周遭的人,也对我们的国家心怀炽爱之心的人。”母亲的精神在家庭成员一代代中得以传承,在刘沂棋看来,是母亲最希望看到的。

2005年5月,马毛姐正在做报告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被诊断为脑梗。但她积极配合治疗,身体很快恢复。尽管现在她已经年过八旬,但仍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回去就把我的勋章送到渡江战役纪念馆,给后面的人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要永远跟着党走。”6月29日,走出“七一勋章”颁奖仪式会场,马毛姐叮嘱同行的二女儿。她的心中,始终有一面红色旗帜指引着她,向前,向前,继续向前……

(本报综合《皖北日报》《江淮文史》《中国文物报》《灞须风云》《巾帼英雄马毛姐》报道)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马毛姐 渡江 解放军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