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秋鸿图谱册》与《秋鸿》琴曲

2021年07月15日 14:5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吕伟涛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中,《秋鸿图谱册》是一件极为有趣的展品,它为水墨工笔绘画与琴谱的合装本,是一套极为珍贵的古琴资料。在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大圣遗音——故宫博物院古琴文化展”上,亦用了此册图画作为背景墙。

明代《秋鸿图谱册》

明代《秋鸿图谱册》

《秋鸿图谱册》

《秋鸿图谱册》现藏故宫博物院,系明代宫廷旧藏古琴浙派徐门所传琴曲《秋鸿》之图谱册页,绘图在前,琴谱在后,为绘图与琴谱的合装本。该图谱册共分四册,册面装裱五色仿宋锦,素绢签,纵41.4厘米、横71.9厘米;右上角题楷书“琴谱”二字,并分别注序号为“平”“沙”“落”“雁”四字于其下。

图谱册之绘图为绢本水墨工笔画,纵24.3厘米、横62厘米,每段为一开,内容皆按曲目标题绘制,精美绝伦;琴谱为减字谱,纸本,楷书,纵19.3厘米、横58.1厘米,亦每段为一开,并有标题。

图谱册无作者名款,每册封面后一开与最末一开上方均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印玺。

“平”册(第一册)先有《清商调》《夹钟清商意》《飞冥吟》(夹钟清商调)三段曲,后为《秋鸿》正曲,其顺序为《渡江》《宾秋》《依渚》《呼群》《呼芦》《悲秋》《聚沙》《宿芦》,共8段;“沙”册(第二册)收录了《争芦》《出渚》《引群出塞》《列序》《一举万里》《衔芦》《打围》《情同友爱》《云中孤影》,共9段;“落”册(第三册)收录了《南思洞庭水》《北望雁门关》《顾影》《入云》《破阵》《书空》《远落平沙》《叫月》《延颈》《报更》,共10段;“雁”册(第四册)收录了《问讯衡阳》《传书》《避弋》《惊寒》《怀北》《引阵》《入塞》《天衢远举》《声断楚云》,共9段,《声断楚云》末尾有“详订秋鸿三十六段终”字样。

“平”册(第一册)第一开为《清商调》和《夹钟清商意》两首练习曲,第二开为序曲《飞冥吟(夹钟清商调)》,其下进入《秋鸿》主题,图先曲后,依次排列。《秋鸿》琴谱自《渡江》开始,《声断楚云》结尾,共36段。明清许多琴谱集均收录有《秋鸿》一曲,起止基本相同,但一般从《飞冥吟》开始,没有《清商调》与《夹钟清商意》两首小曲,且中间各段次序多不一致。即使与明初朱权的《神奇秘谱》和黄献的《梧冈琴谱》相较,该图谱册所录《秋鸿》琴谱曲目顺序也多有不同。

古琴专家郑珉中先生称《秋鸿图谱册》为明宫原旧装裱,册页未有重装迹象。绘图与琴谱结合的图谱册极为稀少,目前所见仅此一例。

在《秋鸿图谱册》“平”册(第一册)第三开谱名“秋鸿”二字下,有两行小字注:“妙品夹钟清商曲,世谓清商楚望谱,瓢翁、晓山翁累删。”表明该琴谱经“瓢翁、晓山”二人删节。“瓢翁”乃南宋浙派著名古琴家徐天民别号,而徐天民之孙徐梦吉,号“晓山”。徐天民、徐梦吉,以及徐梦吉之子徐和仲,徐门数代皆为古琴浙派大家。

徐和仲系明洪武元年“文华堂”著名琴家之一,据《琴史初编》记载,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时,曾召见徐和仲,并给以赏赐。《秋鸿琴谱册》前端的两首序曲为古琴浙派徐门琴谱的特点,琴谱中的两行小字注疑似徐和仲之所为。据此,郑珉中先生认为此琴谱册或为徐和仲当时所进,故北京故宫博物院留存至今。

《秋鸿图谱册》一直深藏于故宫博物院,之前能接触到的人很少,更谈不上对其研究。直到2006年12月,郑珉中先生主编的《故宫古琴》一书出版,其下册影印了全部《秋鸿图谱册》,才使这件传世珍品得以公之于众。

《秋鸿》琴曲

郑珉中先生在《故宫古琴》一书中,首先判定《秋鸿图谱册》为“明宫旧藏”,其依据是《琴史初编》。《琴史初编》为今人许健先生编著,在“明代”一章中,许健先生介绍徐和仲说:“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曾遣使召见,并给以赏赐。”

此处并未注明信息来源,也未提及《秋鸿》琴曲。而郑珉中先生据此断定“此谱或系徐和仲当时所进,故宫中藏有此谱”,此言只能说是一种推测,因为没有资料证明徐和仲有此图谱册,也没有文献记载他曾献此图谱册给明成祖,更没有证据表明此图谱册在明初宫中就有收藏。然而,郑珉中先生在《清宫旧藏秋鸿琴谱》一文中说的是:“此件琴谱可能是由明代浙派徐门名琴家徐和仲在洪武年间进献给宫廷的。”

尽管郑珉中先生在推测时用了“或系”“疑似”“可能是”字眼,但得出结论时则相当肯定:“可信这部图谱应为浙派徐门的传谱,且图谱早于《神奇秘谱》。那么《秋鸿》一曲之作者确非朱权,实为南宋郭楚望可以明矣。”

郭楚望,名沔,浙江永嘉(今温州平阳)人,南宋末年古琴名家,浙派古琴的创始人。郭沔的琴曲作品非常丰富,包括《潇湘水云》《泛沧浪》《步月》《秋雨》等,其中以《潇湘水云》最为有名。

在推测的基础上,郑珉中先生将《秋鸿图谱册》确定为明洪武年间已有之,并以此认定其早于成书于洪熙乙巳(1425年)年间朱权的《神奇秘谱》,从而否定朱权对于《秋鸿》琴曲的最早著录和著作权,将之归属于南宋末年琴家郭楚望。

最早记载《秋鸿》琴曲作者为郭楚望的是《梧冈琴谱》,此书的编撰者为明弘治年间的黄献,距朱权生活的时代也有100余年。《梧冈琴谱》并未说明郭楚望为《秋鸿》琴曲作者的依据,只是把《神奇秘谱》中“解题”的“臞仙曰”改为“楚望曰”,其他内容皆同。

朱权在《神奇秘谱》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将“昔人不传之秘”“无有吝讳,刊之以传后学”,即将自己之所得刊布奉献给世人。他刻传的这部琴曲,是当时许多琴师在教授“琴生”时参订写下来的,很可能是经过那些琴师集体研究审订过的,这不同于后来许多琴谱集囿于狭隘的“一家之言”“一派之见”。无门户之见,全心编选经典之作,正是《神奇秘谱》突出的优点。朱权将《秋鸿》琴曲列于最后,自是有别于上卷的唐宋古琴曲和中下卷的宋以降的流传琴曲。

《神奇秘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在我国古琴史上享有盛名,其编撰者为明初的朱权,成书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书分上中下3卷,共收63支琴曲。下卷最后一曲题名《秋鸿》,是一部长达36段的大型琴曲。《神奇秘谱》不仅是最早著录此曲的琴谱集,且在书中朱权明确说明此曲由他所创。

在《神奇秘谱》中,朱权为每一首琴曲均做了“解题”,其中有些是勾稽该曲的史料,有些则为朱权对琴曲的理解。《秋鸿》的“解题”阐发了《秋鸿》琴曲的寓意是“盖取诸高远遐放之意,游心于太虚,故志在霄汉也”,礼赞秋鸿“凌空明,干青霄,扩乎四海,放乎江湖,洁身于天壤”的品格。“解题”既继承了古人视鸿雁为动人情思、发人感慨的审美物象的传统,又寄托了创作者自身经历真切感受。

“解题”中还有《秋鸿赋》一篇,是朱权存世的唯一赋作。之所以古琴学界认为《秋鸿》琴曲为朱权创作,且这一观点出现较早,就是源于《神奇秘谱》中朱权所作的这篇《秋鸿赋》。朱权在该赋中不遗余力地颂扬了《秋鸿》琴曲质量之高远,还在赋末尾说:“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羌扶醉以写兴,故謦欬于是章。”

朱权自26岁到南昌就藩后,“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期间”,期间40余年岁月,朱权确乎是“老于琴苑”。而“西江之老懒”“天胄之诗狂”,更明白地点明了作者的居住地、生活状态、身份、才学性情,正是朱权自己。

《秋鸿》琴曲之清代往事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与《秋鸿》琴曲也有过交集,而这交集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清代著名琴家唐侃。

唐侃是一位旗人琴家,乾隆皇帝曾多次听他弹琴。唐侃在清康熙年间曾随大将军费扬古出征昭木多,立下军功,甚至负伤。据《满汉名臣传》之《费扬古列传》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费扬古率部与噶尔丹作战,将噶尔丹诱至昭木多并击溃。其时唐侃随费扬古出征,尚为年轻。雍正年间,唐侃封副都统。到乾隆初年,他已告老家居。

唐侃告老后,寓居北京西山。乾隆皇帝听其弹琴,均为去玉泉山静明园之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曾作两首听唐侃鼓琴的诗,都比较特别。其一《善琴者唐侃村居西山下是日过其庐因题》,诗注中介绍了唐侃的生平。其二《香山听唐侃弹琴》,则更值得玩味。时值初秋,玉泉山下静明园,距唐侃的居所只相隔五里路,所以唐侃受邀“抱琴而来”。诗中对听唐侃所奏《高山》《流水》《秋鸿》三支琴曲的感受做了描绘,认为古琴才是“正始之音”,“筝琵笛筑”不能比拟。

笔者认为,乾隆皇帝此诗对三首琴曲的形象描写,并不意味着他顿悟琴理,他依然“平生不识宫与角”,只不过是“其理或可推而知”。尽管乾隆皇帝不甚解琴音与琴理,却对听琴兴致盎然,也对唐侃鼓琴评价颇高,大有“伯牙子期”般的惺惺相惜之情。或许正是因此,乾隆皇帝对《秋鸿》琴曲格外印象深刻,于是也就有了《秋鸿图谱册》上那么多的“乾隆御览之宝”钤印。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秋鸿 琴曲 琴谱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