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展现新时代新气象

——全国政协书画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陕晋采风调研综述

2021年07月21日 10:2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黄河流域考察留影

文/图 本报记者 张丽

■ 编者按

5月21日至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书画室主任马飚率全国政协书画室调研组,就“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赴陕西、山西采风调研。委员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沿黄河流域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果,用心描绘黄河流域壮美景象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场景,思考如何更好地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水清了,山绿了 感受黄河生态美

水清了,黄河水流大了。

山绿了,黄土山坡美了。

沿着黄河流域一路走来,委员们对于母亲河的首要印象就是,曾经被称为“浊河”的黄河不“浊”了。

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目睹这种历史性的翻天巨变,体味着巨变带来的新气象,他动情地说道,“我深刻领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百年的伟大成就。黄河养育了一批批革命前辈,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劳苦大众,也正在继续养育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岸百姓。这激起了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为祖国壮美河山画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委员们走访陕西吴堡县、延安宝塔区,山西宜川县、吉县、隰县、临县等地,满眼望去,黄河两岸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为山坡披上绿衣的,有富有本地浓郁特色的农林作物,特别是苹果、梨等相关果业,成为陕晋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而这,只是黄河流域诸县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委员们看到了把家园建设和黄河生态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个真实案例。

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多次踏访黄河流域,每次都认真感受与斟酌着黄河流域的变化,“所到之处,都能看到乡村振兴中黄河两岸城乡建设呈现出的新面貌,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绿水青山,最终转化为改善人民生活的金山银山,我倍感惊喜也备受鼓舞。黄河流域的每个区域,都蕴藏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等着我们文艺工作者去挖掘、去表现。”

黄河含沙量近20年累计下降超过8成,入渤海水量年均增加约10%……令人欣喜的数据,无一不在告诉人们,曾经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倒泻银河事有无,先天浊浪之须臾”已然成为历史。而这,与黄河生态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壶口瀑布,湍流急下、狂涛怒吼,给人带来“穿云迸石不辞劳,大抵还他出处高”的震撼感;黄河二碛,急流险滩、浪涛汹涌,让人油然产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雄浑感。面对如此壮美的黄河景观,委员们不禁感慨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流淌于内心的爱国情怀更是迸发出闪耀的光芒。

“黄河生态治理取得长足进步,母亲河得到保护,我由衷感到自豪。”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在调研期间体会与思考着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变,他表示,“黄河流域的变化,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一直在想如何将这一变化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来,来讴歌时代、讴歌党、讴歌人民,用美术工作者独有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与表达,让更多人来了解新时代的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

■塑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弘扬黄河文化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他心怀感触,在抵达延安后便创作了《黄河吟》,后与作曲家冼星海合作完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血与火铸就的革命文化离不开黄河的身影。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用书画作品进一步凝聚“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大计”的共识,成为委员们共同的心声。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副书记覃志刚面对滔滔黄河水,不由得联想到,几千年来黄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不管白天和黑夜,不管有没有人看到或为之驻足,总是义无反顾地东流直至入海。这种精神实在是感染人、鼓舞人,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黄河,在黄河两岸的百姓身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唐勇力真切看到了什么是团结、务实、开拓、拼搏的黄河精神。这激励着他“要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用传统美的形式,用几千年的中国画,为新时代黄河新气象讴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讴歌”。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广东画院原院长许钦松近年来数次奔赴黄河流域考察写生,不仅实地考察黄河流域自然景观,还深层次调研黄河流域历史人文,他已积累了许多黄河创作素材,曾经创作过长江题材大型美术作品《长江揽胜》的他,坚信“不久后一定能够创作出一幅黄河相关题材的大型画作,以更好地表现黄河景观与黄河精神,展现黄河在新时代的新气象”。

生于斯长于斯的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对黄河自然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黄河是一条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黄河沿岸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跟自然奋斗,跟人奋斗,跟自己的落后思想奋斗,才得以造就辉煌历史,并继续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

“黄河养育了中国人,培育了中国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工作者,我要用艺术来聚魂,以反映新时代的黄河精神。”全国政协常委、书画室副主任,民族文化宫文化总监王林旭被黄河精神所感染,表达着自己对黄河的热爱与创作思考。

■歌颂“幸福河”

描绘黄河儿女新风尚

在黄河二碛,陕西吴堡县岔上镇丁家畔村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隔河相望。由于落差大,船筏难以通行,当年的碛口成为黄河北干流水运航道的中转站。民间一度流传着“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足见鼎盛时期的碛口经贸之繁茂。

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碛口的历史功能发生变迁,但依然惠泽着碛口两岸的民众,两岸百姓将自己的发展与黄河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

陕西吴堡县依据黄河二碛现有特色,围绕“观二碛胜景、赏黄河奇石、品民俗文化、闯虎口险碛”等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旅游文化活动,着力将黄河二碛打造成晋陕峡谷以及沿黄河旅游经济带重要的漂流、摄影、写生基地。

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山西碛口古镇是晋商崛起的重要依托,气派非凡的古建筑大量留存在西湾、李家山等地,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旅游文化示范地。比如作为著名画家吴冠中人生三大发现之一的李家山村,其依山傍水所建的立体交融式建筑,可谓中国民居文化的一朵奇葩,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水的和谐发展,每年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游客参观。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将经济发展与黄河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充满绿色与文化气息的家园规划,这让委员们深受感动。在与当地干部、百姓的交往沟通中,大家切身感受到黄河两岸人民在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干劲十足的朝气与勇气,更加坚定了通过艺术创作,勾画陕晋黄河新面貌、描绘黄河流域人民新风尚的信心。

在委员们的笔下,有的表现黄河景观,有的描绘当地百姓,有的再现当地民居文化……不管何种题材,不论何种表现形式,跃然于纸上的,都洋溢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河是一条历史的河,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也看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认为,这种新气象承载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与使命担当,“当你画人画物的时候,如何把作品画好,其实更多的是对人对物的精神寄托。为黄河画像,首先要对黄河心怀敬畏,才能把黄河精神更好地呈现出来。”

“人民的所作所为、产品、环境等都是我们的创作对象,是对文艺工作者眼光的重新塑造。”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近年来尝试用色彩表现中国山水,力图找到一种与新时代语言相呼应的色彩。在他看来,今天所面对的视觉对象是由色彩构成的,当代中国画离不开色彩,是时代审美的一部分,必然成为民众在审美上的构成部分。

长期生活于黄河下游的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可谓见证了黄河从“三年两决口”到岁岁安澜的历史。此次调研让他对黄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深刻认识到黄河作为母亲河所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每次考察黄河都会获得精神的升华与洗礼,都会被激起创作的动力与灵感,使我认识到艺术为人民的精神力量,坚定了文艺为人民的信心。”

一路上,委员们看黄河、画黄河、颂黄河,听黄河故事、温黄河历史。这让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更加坚信,“践行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履行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是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黄河 文化 书画 全国政协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