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共同守护全人类瑰宝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拉开帷幕

2021年07月22日 09:26  |  作者:高志民 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时表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截至目前,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

对于中国来说,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其中,世界自然遗产数量14项,双遗产4项,数量均为世界第一。

世界自然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关乎地球生态安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次会议特别重要且紧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应在2020年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延期到今年。虽然延期,但其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去年以来,全球近8成世界遗产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关闭。2020年遗产地的访问量下降66%,相关收入下降了52%。13%的受访景点工作人员被裁员。

“1121项世界遗产,每一项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是人类共同的璀璨文化,大家都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感慨,“我们的遗产从来没有被如此长期且大规模地剥夺过,所以这次会议特别重要且紧急。”

本次会议将持续至7月31日,是一次“加长版”会议,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45项待审世界遗产项目和258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相当于往届大会双倍工作量。

大会期间,《世界遗产名录》等各项清单将会有重要更新;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部分可能被除名或列入濒危;再者,大会聚焦遗产保护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通过多场会议交流集思广益,将提出应对未来挑战、促进实现公约战略目标和世界遗产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和新倡议。

对于中国而言,在这次会议上,神农架世界遗产边界微调以及武陵源、三江并流和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3项保护状况报告将提交大会审议。作为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将提交审议。

加快落实“非洲优先”战略

作为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重点,在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治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总干事、大会主席、执行局主席纷纷呼吁,各成员国携手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在世界遗产领域缩小各国差距,加快落实“非洲优先”战略。

可持续发展和“非洲优先”是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基本战略。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对于非洲而言代表性不足,非洲的遗产需要得到更好保护和认知。

数据显示,虽然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均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中却仅有9%位于非洲。与之相反,非洲在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占比达28%。

为此,在1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表示,大会已通过了《福州宣言》,呼吁在多边主义框架内开展更密切的国际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要把非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青年作为决策、能力建设、国际援助、上游程序以及其他工作中的优先事项,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世界遗产名录的代表性、平衡性以及可靠性,进一步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交流。”

在大会上,中国宣布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建立世界遗产教育平台,帮助各国青少年学习遗产保护知识;在未来5年提供100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小岛屿国家培养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非洲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能力建设论坛,助力非洲国家改善世界遗产的代表性和平衡性。

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我国的遗产保护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表示。

据关志鸥介绍,目前,中国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建立了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遗产地管理机构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行之有效的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管理模式。

例如,通过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生活补助以及适度旅游,带动了世界遗产周边社区民生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绿色发展转型。数据显示,2018年,各遗产地旅游直接收入达143.75亿元。再比如,中国丹霞与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遗产通过设立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实现跨区域协同保护管理;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建立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这些都为全球这类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推动公众参与方面,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累计接受社会捐款2400余万元,16处遗产地成立了固定的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遗产宣传、科普教育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自然文化的探索热情,也促进了全社会对祖国壮丽河山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热爱,增进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可以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我国的世界遗产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展现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如今,不仅本国的遗产保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中国还成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50多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国际反响强烈。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成为外国政要访华参观的首选。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境外游客“网红”打卡地,成为沟通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此外,田学军指出,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保护行动,先后开展了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茶胶寺保护工程、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改工程、缅甸蒲甘地区佛塔震后修复工程、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工程等,在肯尼亚、孟加拉国、埃及等20多个国家开展多项联合考古,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

在本届大会期间,我国将举办一系列配套活动和边会,包括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以及中方主办的8场边会。届时,更多“中国声音”将被世界听到。

编辑:秦云

关键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