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资讯

戏曲教育,如何走进青少年内心

2021年08月03日 13:53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每到周末,东城区百姓大舞台都会在北京市南二环的玉蜓公园上演。从《穆桂英挂帅》到《锁麟囊》,悠扬的唱腔、顿挫的鼓点不仅吸引了许多前来晨练的老年人,也让跟着来的孙辈儿屏息静听。一位晨练的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也是跟着家中老人才接触到戏曲,“家里有好这口儿的,您可不就慢慢儿会了”。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随着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听戏看戏不再仰赖家承、机缘的偶然,传统戏曲向校园、课堂的育人主阵地迈出关键一步。今年5月,教育部决定成立中国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发挥专家对中国戏曲教育工作的研究、咨询、评估和指导作用。在学校开展戏曲教育有哪些途径,戏曲教育为何重要,还需加强哪些方面工作?记者进行了采访。

1. 激发兴趣,厚植文化寻根脉

“戏曲进校园有多样的形式,也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说:“小学生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重在培养兴趣,主要练习京白、流水板等语言节奏和戏曲操等简单动作,中学阶段可以学习经典唱段和韵折,配合身段表演,到大学阶段就可以上升到文化认知、文本解读、排演唱段和体验折子戏。”她举例,这就像小时候背诗词,先留下美的印象、感觉,当时不一定理解,日后才会生根发芽。

“清早起来太阳东方照,晨风微拂花草轻轻摇,手脸身部动作要记牢……”随着广播里的戏腔念白和锣点,辽宁省兴城市羊安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开始了上午的课间操。“辽宁省去年推广了第一套中小学生戏曲健身韵律操,编排采用戏曲的动作身法和音乐节奏,健身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戏曲之美。”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让青少年接触传统戏曲,脸谱也是便捷的途径。作为传统戏曲中对行当的程式化表现,脸谱丰富的样式、各异的图案以及符号化视觉表现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在上海食品科技学校“百变脸谱”创意手工社,学生们了解脸谱的含义,掌握脸谱的绘制方法,以脸谱为创作元素进行衍生品设计,运用创意表达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

“百变脸谱”是上海市金山区艺术教育实验区的一个项目。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表示,“这项创新旨在向中职生宣传戏曲脸谱艺术,趣味性的体验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细致耐心、创意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

京剧、越剧、沪剧、锡剧、评弹……在上海市金山区,种类丰富的“戏曲进校园”覆盖50所试点中小学,占全区学校总数的62.5%。上海越剧院等10家专业院团派出专家名角进行每周2小时的“口传心授”,全区2672名学生定期接受戏曲教学,每年“百校百场”经典剧目观赏让5万多名学生免费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

赵洪说:“有的孩子开始要学戏就是因为服装、化装好看,逐渐就会体会到更深层的美。从这个意义讲,韵律操、学脸谱都是很好的普及形式。”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是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对中国戏曲综合性特征的描绘,也是对戏曲魅力的生动表达。赵洪说,中国戏曲极具辨识度,集中国文学、民族音乐、舞台表演、服装美术于一体。“以浆代舟”“以鞭代马”,程式化、写意化的独特表演体系被世界认同欣赏。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审美。“传统戏曲根植中国文化土壤,深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2. 旧曲新词,座中常有剧中人

“茂腔一唱,饼子贴到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到指头上。”这种流行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一带的地方戏曲让作家莫言难以忘怀,以“猫腔”之名把它的发展史写进了小说《檀香刑》。如今,茂腔已经走进了高密市崇实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学生们在校园里就可以学到这种乡土戏曲。

“有了课时保障,关键就在于如何打造一支专业的茂腔辅导教师团队,学校聘请了著名茂腔表演艺术家槐长剑、薛林涛等人首先对学校的音乐老师们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崇实小学副校长孙烈坤介绍,学校开发了《高密茂腔》校本课程,从起初单纯教授传统曲目到近年来尝试老曲新唱、为茂腔赋新词,编排出《少年梦·中国情》《我们要做文明人》等新词。“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迎合学生发展需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戏曲也是历代执政者意愿的一个表示,体现了历代倡导的价值观。”赵洪介绍,在漫长的岁月中,戏曲都是民间教化的主要形式,沉淀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民族价值观,形成了家国情怀、善恶因果等几种原型,而今天的戏剧同样也可以归入这几类。“戏曲教育首先是美育,让我们收获感动,当我们遇到相似境遇时,就到了德育、认知的层面。抗击新冠、抗洪抢险都有很多英雄的例子,而遇到需要挺身而出、追求大义情况,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做,那就是戏文为载体的人物故事、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了。”

当今社会,艺术形式多元化,城镇化进程对庙会大集等乡土戏曲场合产生冲击,而在城市,节奏缓慢的曲艺也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背离,戏曲进校园后,又如何走进青少年的心,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养分呢?

“戏曲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也要紧跟时代,既守住戏曲美的精髓又赋予新的时代呈现形式,尤其在科技发展和时代大背景下,戏曲如何活在当下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题材要不断丰富时代内容,移步不换形,才能在网络传播时代保持生命力。”赵洪举例,“审美偏好、视听感受都要与时俱进。当然,多数戏曲的理解要有人生阅历和时间沉淀。传统戏曲题材的一个特点是少儿戏薄弱,缺少适合儿童的作品。所以‘戏曲进校园’剧目选择很难,要放在当代价值观进行考察和改造,因此,戏曲艺术家要量身定做,创作一些适合儿童欣赏、学习和演出的作品。”

3. 完善机制,夯实资源强保障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是“戏曲进校园”的重要方式。四川省彭州市隆丰小学是第一批“川剧进校园”试点校,川剧艺术和川剧座唱活动在该校所在的隆丰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将少儿川剧列为学校特色创新教育项目,形成学校艺体教师、地方传承人、全国知名专家低中高搭配的三级师资梯队。

保障经费、师资、演出资源对“戏曲进校园”的落地实施非常重要。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金山区艺术教育实验区负责人高书国介绍,上海市金山区财政每年下拨的“戏曲进校园”专项经费在200万左右。“戏曲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根据各校(园)戏曲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项目奖励。“外聘专业教师、服饰、道具、师生参与展演比赛等经费,由学校行政资金支持,区级及以上的戏曲展示活动、戏曲研学活动等由专项经费支出。”

“专家团队定期到社团进行川剧理论培训及业务指导,当地传承人每周两次送课。本校老师对同学进行形体、台步等基本功训练。”四川彭州隆丰小学艺体教师姚彩霞介绍,近年来,该校先后争取、自筹投入100余万打造川剧校园文化,建设川剧表演室、化装室、排练室等,购置整套川剧器乐及服装,编撰川剧校本教材、创编少儿川剧课间操、打造川剧经典节目,为川剧教育打下了扎实的软硬件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100多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约1/4是戏曲类基地。这些设置于全国普通高校的基地是开展戏曲进校园的重要抓手,不仅面向本校学生,更承担起提供支撑中小学戏曲教育的功能。中央财政每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高校投入一定的活动经费,用于支持老师授课、差旅、演出服装、化装、道具、引进高水平演出等。以清华大学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为例,除开展普及讲座、工作坊、幼儿戏曲夏令营、承担乡村戏曲师资培训,该基地还中标了北京市教委项目,承办每年一度的校园戏曲节,引进高水平演出66场,演出座谈会4场,现场及网络直播受众超126万人次。

“戏曲进校园,无论剧目演出还是学生教学,都需要投入。如演出场地或排练教室、伴奏的乐队、服饰化装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否则达不到欣赏或教学的效果。”赵洪表示,要想短期内取得成效,一方面要加强校校合作,实现场地和师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强社会资源与学校的共享,探索社会剧场、专业院团与大中小学的合作模式,以优惠票价鼓励学生走进剧场,进一步加大专业艺术家进校园普及力量。“希望能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建立普及性戏曲教育的大纲,纳入国民素养基本教育之中。”

(本报记者 刘博超)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戏曲 教育 学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