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资讯

新时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021年08月04日 11:04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马滏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科学思想的正确指导,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毛泽东同志曾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新时代中国人民获得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为加强、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为自觉、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深入、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新时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首先在于党的领导更为加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治国理政全部过程中。“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领导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相关重要讲话和论断,深刻阐述了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确保党始终把牢中国前进方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那么,为什么党的领导的加强能够提供人民群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呢?这就在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维护人民实现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是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人民的主体性能够最大限度得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不断转化为人民主动的精神力量。所以,党的领导愈强,则人民的主动的精神力量愈强。

新时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为自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他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题,先后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共产党宣言》等。目的是通过重温原理和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好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它始终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学习与践行,必然会提升新时代人民群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深入。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还不能转化为人民和时代的主动的精神力量;而如果只把价值取向跟现实利益挂钩,只从经济关系中来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就只能加重社会的世俗化利己主义倾向,也就不能使人民获得巩固的向上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这个核心价值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其内涵和实质也只能由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来说明。可以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性举措的推进进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由讲坛论坛上的理论构建走向民间、走向生活的过程,也是对人民群众实现其现实利益追求的道德伦理升华。新时代《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深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特别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党的文献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崭新表述,其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是一个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文化上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需求体系中的地位会日趋上升,可以断言,文化上的需求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必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需求。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时人民群众文化上的需求必然会日益发展。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文化上的需要也是如此。所以,一个文化上的繁荣昌盛时期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指导,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必然从文化的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启迪,开创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维度和新境界,其中国化程度将更为深入,其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将更加鲜明。从而,我们的文化自信会更加增强,新时代精神力量的主动性也会更加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引领。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精神力量 主动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