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政协委员自主调研纪行之一

下晌进韩桥

——围绕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普与惠,全国政协委员和村民们聊了些啥?

2021年08月10日 09:14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自主调研配图(490044)-20210810085419

“人家是北京来的大领导,能吃你切的瓜?这是炒菜用的盘子吧?还把牙签插得像刺猬,快别端进去丢丑哩!”辛丑年立秋节气前一周周末,端着两盘子蜜瓜喘吁吁上到村部二楼来的韩桥村妇女主任宋庆华,就被村干部何海峰当头“泼了盆冷水”。

知道今天村里有贵客要来,宋庆华穿上了红色连衣裙,早早来到村部帮忙,可左等右等,不见贵客来,倒听说两辆大轿车直接把人拉到稻虾田里去了。

“这时节稻子种上了,小龙虾都变钱了……”忙着在村部准备迎接北京来的大领导,宋庆华嘴里念叨着,还是把她“原创”的果盘摆上了桌。

脱贫就意味着致富吗?

雨过天晴,韩桥村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芳香。

这里距安徽省会合肥市40公里,隶属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管辖,登记在册人口2240人,能耕种的粮田面积2272亩,人均一亩多地。

虽然建在相对平坦的圩泛区,水稻收成有保障,但这并没有让韩桥村过早摆脱贫困阴霾。当年的村部很破,村里还没搞厕所革命,也没有水泥铺的“主干道”。用村民秦发林的话说,“虽然勤劳肯干也颇会动致富脑筋,也仅仅做到了让自己一家四口吃穿不愁。”

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话不虚。但脱贫就意味着致富吗?这话也欠妥。

“我们村2019年12月实现了全部脱贫。2018年那会儿,我家只有20亩左右的稻虾试验田,这几年经过全国政协、省政协、千人桥镇领导的关注与指导,我们现在有了300多亩土地来发展稻虾产业,算上其他家的,现在村里搞稻虾产业的农田有1000多亩。”虽然名片上印着“钱大山稻虾共养产业基地负责人”,可秦发林还像从前那么腼腆,反倒是他闺女秦春燕,从大城市回来在村里当乡村振兴专干,去年还入了党,现在当着大领导说起话来不犯怵了。

秦春燕强调政协对村里的支持事出有因,大背景是:舒城县是全国政协办公厅的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上,这里依然是全国政协办公厅的定点帮扶县;韩桥村最近两任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均来自安徽省政协机关。

“这个稻和虾,都是一年一季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提问。踩在田埂上,看着秦发林刚从田里打上来的一篓个头在6-8钱的、活蹦乱跳的小龙虾,来村里搞自主调研的肖钢,湘味普通话说得很快。

“都是一年一季,小龙虾收获季节是4-7月,7月份开始种水稻,到11月份水稻就成熟了。”秦春燕作答。

“那整个冬季和上半年这块地就闲着什么也不种吗?”肖钢追问。

“小龙虾不好养,所以整个冬春我们都得调理水质,水里不能见到青苔的,然后就是伺候小龙虾甩子,喂养虾苗。”既是村里的乡村振兴专干,也是家里的壮劳力,秦春燕回答问题都能说到点子上。但300亩田地只靠她一家四口肯定伺候不过来,在下乡委员们的追问下,秦春燕说农忙时也会请两个人过来帮忙,人家从凌晨3点干到早上8点,就能赚走130块钱。当然,养小龙虾赚得出这些钱来,好的时候一斤能卖到20多元,但小龙虾大规模上市后,就只能七八块钱卖给二道贩子了。去年千人桥镇遭遇洪灾,洪水没过了胸口,连合作社都淹了,农业保险赔了水稻的损失,无奈小龙虾不在投保范围内,所以损失不小,好在今年,小龙虾进了参保目录。

“这个问题咱们得记下来回去呼吁,将来进一步拓展农村相关产业的完全保险时,要把范围好好扩一扩,别叫农民吃亏。”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把话接了过来。

周延礼是保险业的行家,早在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时,周延礼就曾表示,农业大省往往是财政小省,除了稻谷、小麦和玉米,未来农业完全成本保险还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减轻财政负担。

“走吧,我们到村部座谈去。”不知道是谁吆喝了一声,大家渐渐走出水田,这时肖钢还不忘问上一句:“你家一年净利润有多少,是否需要金融支持?”

“净利润30万元,比较需要流动资金。”秦春燕脱口而出。

 银行为啥不愿给贷款?

农民都需要流动资金,且农民接待周期和农作物成熟周期几乎是同步的,因此很多金融人在一些场合表态,很愿意为“三农”贷款,因为风险可控。

但在田间地头上,委员们了解到的可是另一番情况了。

“去年遭水灾,我们想找县城里的银行(实为某国有大型银行分支机构)贷点款,准备了厚厚一摞申报材料,还找了担保人,当时说利息是8厘(折合年化利率9.6%,人民银行现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我们也认了,后来听说有无息贷款,我们又赶快去申请,再后来银行经理跟我们说,‘你们是干农业的,最后很可能干不下去’,不仅贷款没给我们,连我们交的材料纸也没还给我们。”座谈会上,秦发林媳妇第一个发言就语惊四座。

因为遭了水灾,又贷不到款,老秦家几口人一合计,短期内不能扩大规模了,能变现的先变现,用于支付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用,大概一亩有600块钱。用秦发林媳妇的话说,乡里乡亲,这个钱是不能拖的,但扩大规模的事,宁可不干,也不能借高利贷干。

孙家志是村里太空莲藕和藕虾共养的特色农业带头人。藕粉做得很不错,可就是办不下来生产许可证,想在村里办个莲藕加工厂,又考虑到产量小的问题,规模不经济,现在停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丁增宝在韩桥村也流转了300多亩农田,专心种水稻。

“今年挺有挑战,农药化肥都涨价,私人老板来收粮,出价又没个准,他们效益好能多给我们点,效益不好我们就没保障。我还要支付工人工资,往年一天工资是几十块钱到100块钱,现在已经接近200块钱了。国家对种地是有补助的,但赶上灾年,国家给的补助我们原封不动都给了流转土地的农户,自己的资金链还是很紧的。”看到来了这么多“大人物”,丁增宝打算多说一点。

“现在有个感觉是有田难种。比如地里的荒草不让烧,怕破坏环境,这咱们能理解,但除草剂打两遍之后再撒种子,种子粘不到土壤,就算麦子勉强长出来也会很快死掉。为了让种子落地,现在只能靠人工割草,负担很重。还有个事,我们现在打完粮食还得用火车运到上海去烘干。我有个想法,那就是我们自己村里能不能搞个烘干加工厂,希望大领导们能给反映解决一下。”丁增宝发言拖了点堂。

“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我认为下面应该是自由交流时间了,我要发言。”委员抢了主持人的话,这在政协各类会议中几乎是看不到的,周延礼开了先河。

“我和肖主席都是搞了三十几年金融的老金融人了,今天在这里听到农民朋友们说到贷款难、贷款贵的一些细节,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非常不好意思。有个俗语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了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上面很多部门联合发文,到了下面,有点掷地无声的感觉,特别是金融服务成本该如何管控,我们要把问题带回去,把大家的心声反映上去。”周延礼动了情。

“除了金融自身的问题要解决,我觉得咱们村里、镇上、县里也要一起想办法,把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讲好。因为也要考虑,金融机构也要和他们的领导汇报的,如果他到村里来看不到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线,就会用高息贷款等方式,逼着你们自己不借。另外,金融科技企业是不是也能发挥应有作用,为农户和银行双赋能,同时防止出现数字鸿沟。”动情之后要讲理,听到“周主席”的建议,在座很多人频频点头,唯独金融科技企业代表的表情有些复杂。

“刚才那个种粮大户说起烘干的事,我们来村里之前先去了安徽隆平高科,听说它们正在搭建农业服务体系,现在链条上有1000多家烘干厂了,服务能力可以覆盖50万亩田地。只要你用他们的种子,就可以进入这个链条中。你们不妨接触一下。”作为这次委员走访小组的组长,肖钢尝试着见招拆招。

在来韩桥村的路上,肖钢多次和地方上的同志交流,“这里是贫困村吗?这明明是鱼米之乡啊”,这种评价既浓缩着对脱贫攻坚工作者深深的敬意,也给大家提出了新的思考——在乡村振兴路上,我们靠什么继续打胜仗。

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4.7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农户贷款余额1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4.53万亿元,同比增长5.9%。

很多迹象表明,金融助农一直在路上,“但结构存在问题,真正贷到农村的比例还很小。”肖钢指出了这个问题。

而要解决问题,肖钢认为应当建起三个支撑体系:金融机构服务要下沉;金融服务和产品要按照当前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来创新;信用体系建设要跟上,金融科技要发挥作用,通过远程,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手段,使得金融服务送到各个村;要靠科技手段,靠数据的积累来衡量你这个村怎么样、专业户信用怎么样。

“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作为金融系统的员工,任重道远,要更加努力把政策逐步落实好。”肖钢表了态。

众所周知,客户越下沉、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但需求在那里,从业者做不到视而不见。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野有个建议——搞农业期货,年初定好收购价,无论到时候粮食价格啥样,大家都得认账,以此体现契约精神。

“老丁,咱俩合计合计,比如现在稻谷一吨收购价是2700块钱,咱俩说好,到一个时候你按2700块钱卖给我,你干不干?”张野把“球”抛给了种粮大户丁增宝。

“这事可不是我单方面点头就能成的,万一收粮的人变卦了,我们也没办法啊。”丁增宝憨憨一笑。

“你说的还真是个问题,但我们还是要考虑,把期货、保险这些成熟的金融产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帮到农民。老丁,期货的事咱们回头单聊,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对农民有好处的。”张野也笑了。

渡头馀落日。离开韩桥村前,大家品尝了宋庆华做的果盘,还在村部大院里又聊了一会。也分不清,谁是“北京来的人”,谁是乡村振兴的“取经人”。

编辑:秦云

关键词:乡村振兴 韩桥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