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难能可贵的担当

——写在《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出版之际

2021年08月25日 10:13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顾永林

很早就听说赵宴会教授要为唢呐写书,但当他第一时间把这本厚厚的《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送来时,我还是惊喜连连。

闻着新书的墨香认真翻阅,掩卷沉思时,不由得联想起赵宴会的成长之路,想到他深入骨髓的唢呐情缘、鲜为人知的厚积薄发、难能可贵的知行合一,也想到了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赵宴会自幼生长在苏北,是徐州睢宁县赵家唢呐班第四代传人、钱家唢呐班第15代传人。他自7岁入行从艺后,每年参加唢呐班表演活动百场以上。18岁赵宴会进入高等音乐院校学习,获得博士学位,41岁成为当时全国音乐学科最年轻的博导。

即使站到事业高峰的赵宴会依然与唢呐形影不离,在繁重的教学与研究之余,从未间断艺术实践,甚至还拨冗返乡参加苏北民间唢呐班的演奏。

唢呐班就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乐班,主要服务于农村民俗奏乐活动。唢呐班由来已久,至今仍是我国乡村社会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现象。2011年,由苏北徐州地区若干个唢呐班参与申报的“徐州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重要的历史契机,为赵宴会全面深入地研究苏北唢呐班提供了内在动力,赵宴会萌生了将苏北民间唢呐班生存演变的历史整理记录下来的念头,并催生了本书的成稿与出版,这是对整个苏北唢呐班几代艺人的一份责任。民间唢呐班的生存与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历史和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

特殊的经历,使这个从乡野走出来的学者重新回归乡野,一张张照片、一帧帧视频、一段段录音,再现彼时彼地之景,见证唢呐班的一路风尘,使该书的研究素材真实可信。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杂说《稼说送张琥》中有言:“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后世常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作为一种激励,就《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来说,用“厚积薄发”来描述赵宴会恰如其分。其中的“厚积”,不是一般人所能体验到的,为了积累知识,他或八方求教、江湖论剑,或夜以继日、冥思苦想,或引经据典、著书立说;为了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他常常利用节假日北上京城、东进沪上,甚至不远万里飞赴南半球与澳洲同行切磋交流。

正是这样的“厚积”,使赵宴会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喷薄而发”:近20年来,围绕唢呐班的研究,赵宴会撰写和发表了多篇论文,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任务。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袁静芳根据学界对于局内、局外相对性的讨论,认为赵宴会具备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局内人”身份,我深以为然。赵宴会是唢呐班里一位“局内人”,同时,作为教授他又与众不同——掌握了民族音乐学等理论,具备有别于唢呐班其他成员的“局外人”特质,这使他成为知行高度合一的艺人与学者。

该部专著的出版,对苏北乃至全国唢呐班的从艺人员来说是一种幸运。该书除去绪论和结语,凡六章,从唢呐班乐、人、事、史、物及其变迁的各个环节,系统阐述苏北唢呐班的历史与现状,针对唢呐班当下所遭遇的西化倾向与传承危机,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颇具创新性的对策建议,体现出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以及难能可贵的担当。

随着政策倾斜,目前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技艺已不计其数,但让人遗憾的是,受从艺人员文化与研究能力限制,不少项目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成果固化。我们期待更多的民间文艺团队培育足够多的研究人才,既是局内人,又能从局外人的角度去深入研究。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唢呐 民间 苏北 难能可贵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