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工艺瑰宝中的民族交融画卷

2021年09月22日 09:24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易明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 清朝官员进藏路线图

路线图为丝质,绘有由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出发入藏的北、中、南三条路线。北路出北门,由草地直达,最为捷径。中路出南门偏北,赴察木多(今昌都),是商人进藏常走之路。南路由里八察拉行走,驻藏大臣暨各官兵驰驿之所,因南路天气较暖,居民稠密,易于催办夫马,道路曲折。

图二 石青色金丝织锦龙褂

清代车里宣慰使官服,清乾隆皇帝所赐,中央王朝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统辖的实物见证。自元代开始,中央王朝为了实现对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宣慰使是土司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地方政权长官。西双版纳地区最高统治者被中央皇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龙褂石青色绸缎面料,灰色软绸衬里。右衽大襟,前身后摆下端各开16厘米的衣衩。领口、袖口、衣襟边缘、下摆等处均嵌灰绸,缀有四枚圆形镂空小铜纽扣,周身密布金绣图案。龙褂通身前后两肩绣有四团五爪金龙,龙首正面,头部左右对称,双目圆睁,正视前方,蜿蜒而坐,故又称正龙或坐龙,是龙纹中最为尊贵的纹饰。

图三 萨迦法王铁盔甲

元代皇帝赐予西藏萨迦法王,古代军用防护装具。该盔甲由头盔和铠甲两部分组成。头盔盔体较高,由6瓣弧形钢片卯榫焊接而成。头盔顶部设有中轴将钢片固定,中轴上方可插放羽翎;头盔下围由皮条穿制的铁甲片和织锦缎护耳组成,用于护颈、护耳。铠甲胸围112厘米,长80厘米,通体用皮条将千余片铁甲片穿编、连缀成型。铠甲形制为上窄下宽,呈背心状。下围由宽边丝织锦物制成,饰牡丹、菊、云纹、宝相花等纹样。萨迦法王是元代在西藏执政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萨迦宝座之持者”,出身于西藏昆氏家族。

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并留存下来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文化宫藏有文物近5万件,古籍文献20万余册,是我国收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文献和美术作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机构。为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日前策划推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系列展之“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精选70多件珍贵文物,围绕国家统一、多元一体的主题,通过“政令安邦”“服制立国”“美美与共”3个单元,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画卷。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入主中原的民族,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长期维持统一,与其延续的政治制度有莫大关系。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依各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形态而形成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第一单元“政令安邦”展示了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赐少数民族官员的封诰敕书、册书印玺,以及少数民族地方官员敬献中央政府的呈文等。这些政令文书,彰显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展示了定国安邦、一齐天下的经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古代服饰除了具有避寒、遮体、装饰等作用,更被赋予了“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功能。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有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冠服制度,使其成为朝章国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央政权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大都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而这种差异化的政治制度也充分体现在冠服制度上。第二单元“服制立国”展示了一些民族不同时代的官服,通过丝绸锦缎的流光溢彩,刺绣纹饰的精美绝伦,更呈现了当时的“服位有等”和社会礼制,讲述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关系及政策制度。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华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因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社会信仰等差异而创造发展了内容丰盈且独具特色的斑斓文化。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第三单元美美与共,不仅有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更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呈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显示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及相互影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以提升展陈效果,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石榴籽造型装置、民族团结主题墙、多彩多媒体格扇屏等烘托了展厅氛围。语音导览系统让观众可以现场观看、收听文物说明,还可以通过微信等一键分享。高清多用途LED屏以及触摸屏等拓展了展览内容。全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观众近距离360度全方位观看展品,还能通过透明屏了解更多文物信息。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介绍,为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民族文化宫紧扣新时期民族工作主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精心策划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陆续推出10个专题展览,旨在通过挖掘馆藏文物古籍背后所蕴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元素,宣传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激发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热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 民族 文化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