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聚焦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论坛举行:科技赋能电影——给观众一个进影院的理由

2021年09月26日 15:49 | 来源:中国电影报
分享到: 

站在第二个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电影产业如何有效应对多屏竞争,全方位提升大银幕品质,继续给足观众进电影院的理由?

9月22日下午,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指导,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主办,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论坛,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党委书记、所长张伟,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馆长、主任孙向辉,副馆长、副主任张小光,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雷振宇等出席活动。

论坛围绕近年来科技带给电影产业的改变,以“科技赋能电影——给观众一个进影院的理由”为主题,集结电影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电影技术公司代表、产业基金代表、电影制片人代表、院线和影服公司高管代表等电影工作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挑战和新问题,这既是一场高规格专业技术论坛,也为业内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中宣部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研发部主任徐宏,江西省电影处处长赵卫萍,中国电影基金会影视数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总监李焯晰、秘书长卢放林等参加了论坛。

电影技术育“新机”开“新局”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新机·新局”为主题,中国电影产业经历十余年技术革命,完成产业数字化转型后,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在变局中育新机的问题。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影华夏电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锐分享了 CINITY 从2019年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和成果。CINITY 系统率先在国外打破了放映端的技术瓶颈,创新融合了4K、3D、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七大电影放映领域的高新技术。该系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电影放映领域的最高技术格式和最佳的电影展现形式,也是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中国品牌。

沈锐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孙承健认为,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给电影带来不同程度的变革,但与以往相比,当下正在发生的电影数字技术革命在本体观念、美学范式与产业建构层面,对传统电影的颠覆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进入虚拟制作时代之后,从制片管理、制作流程,甚至是产业建构等一系列涉及创作实践与产业形态的变革正在发生。如何应对诸如此类的变革,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获得更具持续性的发展模式,或许是当下电影人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孙承健

天工异彩副总经理申远在分享了天工异彩15年特效制作经验的同时也表示,视效的制作是电影工业比较有电影性的产品之一,在电影或者影视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中国电影人的特点和中国观众的审美,来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讲述当下适合目前中国市场的故事,是未来特效制作公司需要不断完善的产品目标。

申远

中影巴可产品研发总监吕剑国认为,HDR是实现视觉观影体验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让观众有更入画的观影体验。他从高动态放映的技术角度切入,分享了高动态技术放映能够给观众更入画的观影体验的原因,以及中影巴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性价比的高动态技术放映。

吕剑国

中国电影基金会影视数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总监李焯晰介绍道,中国电影基金会影视数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宗旨就是助力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其核心的职能是以公益的力量帮助影视科技的企业,并对基金会的内容、方向、流程做了阐释。

李焯晰

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字资源管理部主任、制作部主任、国家一级导演黎涛介绍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从2006年开始进行的经典影片修复工作,目前已经完成16部4K修复影片、6部5.1声音修复影片。从最初的2K修复到4K精致修复再到现在的AI修复和人工修复结合,电影修复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都有大幅提高。今年耗时5个月,完成了国内首部4K彩色修复后进入院线重映的黑白经典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并在本届北影节亮相,即将登陆院线大银幕。

黎涛

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动力变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必然放在首位。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迭代融合,都对电影产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影院放映亦形成巨大冲击。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聚焦于电影产业内的动力变革。科技带来的冲击已是有目共睹,从数字与胶片的共存到目前全面进入了数字电影时代,并为下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北京首都华融影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城市影院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永红认为,4K放映正在成为市场主流。现代的拍摄技术以及终端的放映设备,都支持4K、60帧放映,好一点会达到120帧。特别是一些经典电影能够以4K的方式很清晰地呈现出来,给观众提供一个以现在的视觉技术与艺术重温经典的机会。他同时也谈到,疫情阴影之下,迫切需要一个把观众拉回影院的理由,而这种方式一定是以科技为龙头支撑手段的新业态的融合。

邓永红

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质检办公室负责人、《现代电影技术》负责人常慧琴认为,目前基于高新技术格式和特效制作的视听新技术,不是某一个高新技术格式的合成,而是根据影片摄制和内容具体选择采用哪些高新技术格式,这是一个大选项,不是单一的选择,是一个综合运用和排列组合或者是最优组合。未来科技无限可能,电影科技人任重而道远,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也愿意与行业内相关机构和单位合作,以科技赋能电影。

常慧琴

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总经理沈军认为,以服务促动观众为技术买单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观众看电影,一方面是在电影院有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是能被故事感动。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能让这个故事更加感动人,让故事演绎得更加顺畅好看,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国电影也曾经走过弯路,就是成也技术、败也技术,忽视了内部演变。因此后续的电影从业人员更多要记住,用科技把故事讲好,才是从根本上让顾客买单的正确方法。

沈军

凡影创始合伙人、众观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义之更期待营销技术的提升。好莱坞80年代之后市场营销的力量增长非常快,营造一部电影在上映前集体观影的这种声势的力量,这件事情在中国没有很好实现,宣发公司压力比较大。但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打通了很多人群的标签、画像和各种数据的基础,一些消费品行业或零售商在做节庆的时候,确实能够形成全面的一种氛围,很期待营销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到电影行业来,“希望有一天我们每部电影上映前,都能够达到电影过节的感觉”。

王义之

电影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在读博士生陈洪伟,坚定地认为电影院绝对不会消失,但电影院会朝着更加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和沉浸式体验的方向发展。在制作领域上,“虚拟制作”这个词汇的频繁出现,是一个很大的预示,在未来整个影视视听内容制作领域,虚拟制作会有巨大的更多的可能性。虚拟制作领域不仅是现在的热点,更是未来要面临一个数字时代、虚拟时代,实现全面的现实生活虚拟化、数字化进程当中,对影视作品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去把握、如何用未来会出现的、更高的、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讲述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陈洪伟

本次论坛上大家充分地分享经验和观点、实践和探索,虽然并不能完全探索出影院今天面临的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艺术表达的持续提升,尤其是随着影院自身建设的发展,电影院现在是、未来也仍然是充满魅力的空间。当这个空间做大做强,观众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电影院这一精神殿堂。

“科技赋能电影——给观众一个进影院的理由”

主题论坛致辞摘要

中国电影科技十年:

从“破冰”到“崛起”,打响“卡脖子”技术攻坚战

张伟(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党委书记、所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十年间,我国电影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坚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近年来我国电影科技持续加强对前沿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力度,向“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1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院巨幕系统——中国巨幕诞生,标志着我国电影科技首次打破单一国外品牌在高端巨幕放映市场的垄断。此后,中国电影科技相继在激光放映、电影云制作、3D立体放映系统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201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C5获得DCI认证,我国首次实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零的突破。2019年,《流浪地球》问世,中国从此具备了拍摄硬科幻电影的能力。同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影技术委员会提出由中国牵头制定数字影院立体放映国际标准的建议,获准通过,中国声音以强有力的姿态传向世界影坛。同样是在2019年,我国首套CINITY系统在上海影院落地,标志着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集成创新能力引领世界。

今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LED 2K/4K电影放映系统相继通过DCI的检测认证,LED电影屏放映系统的过检,标志着影院放映系统有望打破国外长期独家垄断投影显示领域DMD核心芯片的“卡脖子”问题,使我国在新一代电影显示系统研制中实现弯道超车,对于推进电影放映技术自主创新和未来实现影院以较低成本放映高质量画面的电影具有里程碑意义。国产电影放映幕--纳幕系统获得了行业首张认证证书,其技术指标和系统服务性能的提升,再次打破电影高端放映幕有国外垄断的局面。

如今,在电影的一些领域,中国电影科技正在由“跟跑者”上升为“并行者”,相信随着我国电影科技的繁荣发展,中国必将迈进世界电影科技“领跑者”的行列。

目前,由科研所全面推进并落地实施的国家电影云制作服务平台,已实现电影云渲染、云制作流程管理、云端分布式母版制作等核心业务功能,重点打造电影后期行业生态体系,为后期制作规范化、流程化和云端业务融合提供完整闭环体系。我们还将稳步推进电影云制作业务在影视基地和园区落地应用,提升电影后期制作效率、智能化水平和远程跨域协同制作能力,为持续制作电影精品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中国电影科研所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将与中国电影产业链各端协同发展,攻坚克难,努力补全我国电影科技的薄弱环节,提高创新能力,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早日实现电影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添薪加火。

打造高格式电影产业链让更多观众进入影院


雷振宇(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自中国电影产业完成了数字化转换以来,技术革命给电影产业带来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期。但近些年,随着音视频领域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改善了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以及家庭影院的消费体验,对原有的电影产业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电影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如何让观众回归影院成为摆在电影产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破解这一课题仍然得依靠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引领电影发展”是100多年来电影发展和进步反复证明的真理。

为提升电影质量,提高观影体验,让更多的电影观众重回影院,维护电影在音视频领域的引领地位,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相关研发团队于2019年10月成功推出了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CINITY影院放映系统,该系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的综合应用了电影领域最前沿技术,率先在国内外提出并实现了整合4K、3D、120帧、高亮度、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的高技术格式电影概念。七大技术的综合应用使CINITY放映系统的画面更清晰、色彩更绚丽、影像更流畅、细节更丰富、动作更连贯、声音更逼真,大幅度提升了影院放映的质量,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沉浸感体验。

目前全国已经安装运营了57套CINITY放映系统,为影院供应了CINITY版本国内外影片90多部,无论是观众反响还是单银幕票房增长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CINITY还推出了CINITY单机放映系统和科技馆放映系统,目前正在启动CINITY和中国巨幕的融合发展,正在探索CINITY LED放映的解决方案,相信CINITY放映系统将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发展。

完成CINITY影院放映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是我们打造高技术格式电影产业链的第一阶段目标,按照我们的规划最终目标是构建一条高技术格式电影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和发行放映完整产业链,进而实现提高电影整体质量,提升观众全面体验的初衷。目前我们正在向高技术格式放映环节的前端环节扩展,逐步实现高技术格式电影的完整产业链。

在高技术格式电影制作方面,通过参与李安导演4K/3D/120帧《双子杀手》影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我们梳理了高技术格式影片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制作流程,通过参与48帧影片《夺冠》的拍摄制作、对这一制作工艺进行了验证和完善。

近期,CINITY团队正与《流浪地球2》影片摄制组对接,针对拍摄高技术格式进行了前期测试,并初步确定《流浪地球2》将有部分内容按照CINITY高技术格式电影技术指标和流程拍摄制作。中影基地根据《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正在对基地生产工艺和技术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满足高技术格式影片制作需要。

在前期设备方面,目前CINITY团队正在与国际知名摄影机生产商研究确定联合开发CINITY摄影设备方案,未来CINITY格式的摄影设备将有望成为高技术格式电影拍摄和制作的标准配置。在母版制作方面,考虑到高技术格式电影制作技术和工艺对电影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拍摄和制作上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成熟和推广的过程。

为了使 CINITY影院放映系统的高性能充分体现,需给影院供应充足的CINITY版片源,因此CINITY在已有母版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与国内领先的技术制作公司联合,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CINITY AMR人工智能母版重制工艺,将优质的国内外影片在分辨率、HDR、帧率等方面进行优化重制。该母版制作技术和工艺目前正在边应用、边完善, CINITY AMR120高帧版已经在国产影片《金刚川》《唐人街探案3》《峰爆》,分账影片《明日之战》进行了成功探索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马上到来的国庆档,CINITY还将推出《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两部CINITY AMR120高帧版影片。

未来,中影股份还将进行高技术格式电影投资制作,全力支持制作高技术格式电影的机构与团队,催生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的高技术格式电影精品。我们认为:给观众一个进影院的理由就在于提升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品质,提升影院视听的效果,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而高技术格式电影产业链的形成和推广是实现这三个提升的必由之路。

正视电影科技进入新的窗口期的机遇与挑战


张小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我国电影科技能力显著提高,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为电影赋能、为电影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流浪地球》《金刚川》《刺杀小说家》《长津湖》等影片的特效制作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而且基本都是由国内特效公司来担当制作。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巨幕、中影光峰激光放映系统、CINITY影院系统、LED电子屏,以及安徽影星银幕、广州飞达音响、常州玉宇电光器件等,都实现了长足进步,获取可喜的市场份额。

就我们中国电影资料馆来说,近年来在电影数字化修复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比如在今年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们负责了86部经典影片的数字化和数字修复及母版制作。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完成的首部4K彩色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精彩亮相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此次项目修复团队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对影片原有黑白影像进行逐帧修复与着色,为这部红色经典注入了新鲜活力。影片还将在近期登陆全国院线,这也是首部经过4K彩色修复后进入院线重映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广大观众可在大银幕上一睹这部红色经典的全新风采。

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样电影发展也必然要靠科技来推动。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就直接受益于美国科技的强力支撑。这些年我国电影之所以发展较快,与我们重视电影科技的研发和运用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下我们已经进入多屏时代,电影正面临着来自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多领域深层次的竞争。可以说电影科技正进入一个新的窗口期,网大、网剧、直播、短视频等各种形式,挤占着主流年轻观众的时间和消费。

所以,要想让大银幕留住观众,持续不断给观众一个进电影院的理由,中国电影人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大对前沿性、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力度,抢占技术创新高地,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要做大做强已经形成优势的中国电影科技的自主品牌,同时要加强对即将到来的5G、120帧、实时3D裸眼系统等最新领域技术的探索应用和发展布局。要进一步建好用好重点影视制作基地,支持已成规模的影视基地更好发展,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要对“互联网+电影”催生出来的新业态保持足够的敏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赋能,更好地为观众营造时尚现代的消费体验和沉浸式的观影氛围。

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电影科技重要作用的认识,加强对电影科技发展新的窗口期的认识,为中国电影科技赋能产业事业、自立自强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电影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为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电影 中国 科技 制作 技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