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资讯

闻“汛”而动,全力以赴,打好文物保护主动仗

2021年10月14日 15:05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薛  帅

近日,山西大部分地区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部分河流出现险情。山西多处文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各级文物部门,闻“汛”而动、紧急应对,全力打好汛期文物保护仗,扎实做好文物防灾减灾工作。

确保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应急保护

10月2日20时至7日8时,山西省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降水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山西中部连续出现区域性暴雨,全省5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同期历史极值,6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过程累计降水量超过同期历史极值。

北方罕见、破历史纪录的持续降雨给山西古建筑带来重大威胁。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截至10月11日19时,山西各市上报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古建筑博物馆)出现小面积漏雨等情况,未造成人员伤亡。

10月11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主持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支持山西省因灾受损文物抢险和保护修缮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指示要求,高度重视文物应急抢险工作,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保障文物安全。”李群强调。

同时,国家文物局立即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支持山西开展因灾受损文物应急、抢险、修复等,确保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应急保护,并将在后续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安排;指导山西继续加强巡查排险,完善应急措施,做好安全防护,严防次生灾害对文物造成破坏。

目前,山西省文物抢险修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各地加强日常管理,采用遮盖、临时支护等措施为有险情的建筑排除险情。平遥城墙出现险情后,山西省文物局先后于10月5日和7日分别派专家赴现场指导排险工作;对受灾文物进行分类推进保护,通过边报批边施工的方式做好应急抢险。

“我们也加大了险情监测力度,特别是对于出现险情的岩体、护坡、夯土、城墙等加强监测,防止出现坍塌、滑落,确保周边民众和文物安全;做好文物构件的保护,指导市县对已坍塌的文物建筑构件进行分类编号,并在后续保护修缮中尽可能使用原有构件,以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山西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资金和项目正在做相应调整和统筹安排,尽可能将出现险情的建筑和已经立项的建筑相结合,通过方案的补充设计将险情建筑纳入修缮范围;正加大预防文物常见险情的科研支持力度,针对性研究各类险情的解决方案。

同时,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文明守望基金”捐款通道也向社会开放,助力山西受灾文物抢险修复。10月10日,为响应救灾,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宣布先期捐赠5000万元,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山西省红十字会等机构合作,助力当地政府救灾、民生保障、文物古建抢救与灾后重建等工作。

着力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现严重险情的较少。”山西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加大文物保护维修资金投入,“十三五”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用于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抢险保护资金达10.6亿元,其中中央文物保护专项经费6.76亿元、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3.84亿元,使全省358处文物单位中的部分文物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出台《山西省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山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文明工地管理办法》等行业标准和规范,为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开展重要古建筑和彩塑、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重要古建筑和彩塑壁画进行数字化信息保全,对平遥城墙、永乐宫壁画、佛光寺东大殿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险情监测,使山西省文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保、省保和部分市县保文物建筑保存状况明显改善。

“但作为文物资源丰富,特别是有着28027处古建筑的文物大省,如此繁重、迫切的文物保护任务仅靠各级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文物自身规律等原因,山西省大多数市县保和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文物古建筑依然是当前山西省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此次灾害中受损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山西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对于这些文物,一方面山西省文物局正在不断提升相应的保护级别,加强文物安全督察和文物建筑安消防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及省级文物部门鼓励各地政府出台配套激励、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据了解,2017年山西启动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文明守望工程”,山西省文物局与省工商联建立了每年召开2次文物建筑认养推介会的机制,目前已先后在运城盐湖区、浑源县、河津市、高平市等地召开了4次文物建筑认养推介会,完成文物认养238处,吸引社会资金3亿元。

系统推进文物防灾减灾工作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将文物保护单位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将自然灾害应对处置纳入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要内容,每年对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给予重点支持。

特别是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国家文物局密切关注各地汛情,无论是持续性强降雨突袭河南还是第6号台风“烟花”登陆浙江,均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向相关省份发出电话预警,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国文物防汛安全工作进行系统部署,要求各地要保持高度预警状态,密切关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整治安全隐患,周密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妥善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组织文物修缮、修复,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

实际上,除了防汛,文物防灾减灾各项工作都是文物安全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

针对易发生损毁的文物类型,国家文物局进行了分类施策。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加强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各方责任,将桥梁文物纳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明确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任务分工,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建议。结合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总体部署,开展了石窟寺专项调查,摸清石窟寺保存状况,重点推进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城墙类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倡议》。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文物局正从多方面推进文物防灾减灾工作:一是推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确保文物、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各部门分工协作;二是指导各专业单位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推动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及系统集成,形成系统科学体系,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化;三是综合近期山西、河南等地文物抢险救灾情况,举一反三,研究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文物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办法,增强文物抗灾能力和抢险救灾保障;四是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关成果,进一步支撑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文物灾害风险预判、防范和统筹部署工作。

“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持续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守护好文物安全。”李群表示,“全国文物系统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第一’的重要指示,自觉坚定地扛起文物保护的第一责任,切实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好。”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文物 保护 工作 建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