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高原“雄鹰” 治水惠民

——南京水科院水利援藏纪实

2021年10月21日 15:54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王菡娟)在古老的世界屋顶,是美丽的喜马拉雅在召唤。沿着大山绵长的脊背,雄鹰搏击那蔚蓝的天空。翻天覆地的民生巨变,幸福绽放雪域高原,而水利则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水利援藏的人物群像中,有这样一支名为“雄鹰”的队伍,这支团队克服高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弘扬“老西藏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守规矩”的工作作风,稳步推进藏区水利建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水利担当。

“雄鹰”振翅,攻坚克难破僵局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印发,对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将水利扶贫纳入“十三五”脱贫攻坚行业扶贫十大行动。水利部直属事业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力支持西藏水利厅推进西藏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和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是西藏的重点水利项目,南京水科院为此抽调10名精兵强将筹备成立西藏“雄鹰”团队。

“雄鹰”团队成立前,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的两个工程建设面临着不小困难,总工期因此滞后一年。2017年7月,“雄鹰”团队的正式成立,有力地协助项目业主打破了僵局,不仅助力拉洛水利枢纽工程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还促进湘河水利枢纽各项运行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团队里有7名队员克服种种困难,驻扎高原3年以上。

“接到调往西藏工作的安排后,心里也有顾虑。”队员徐成军坦陈,“本来我们水利人就常年在外奔波,对家里亏欠得很。去了西藏,探亲的机会一定更少。可是一想到去西藏,是为了支援西藏发展,为祖国的水利建设贡献力量,又觉得能被选上非常荣幸。”怀揣共同理想信念的10名队员就这样义无反顾踏上了去往高原的征程。三年后,他们意识到,当初看似平淡无奇的决定,源自于内心梦想的感召,这正是这份珍贵的初心,让“雄鹰”得以展翅高飞!

“雄鹰”逆飞,一腔赤诚显担当

缺氧,4100米的海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寒冷,最低气温达零下20度;晕眩,隧洞作业含氧量直降到30%;苦干,连续2年实行24小时轮班施工制……对于“雄鹰”来说,这些只是最基本的挑战。

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地距日喀则市区80多公里。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拉洛水利枢纽工程承担着日喀则地区的农田灌溉,同时兼顾供水、发电和防洪的任务,并促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是西藏水利发展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

初到这里,道路难行,水电不通,面对艰苦的建设条件,团队的监理工程师说:“经过几天的调整,我们的身体已经逐渐能适应高原缺氧的气候,高原反应也越来越弱,最明显的就是晚上睡觉不会再头疼,上下楼梯没有刚来的时候那么喘。在营地,早晚比较冷,而且晚上风特别大,白天的天气变化无常,这一刻是大太阳,下一刻可能就会下雨,甚至是冰雹。但是我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大家都认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忆当时的情形,队员们印象最深的是水和电:“那时候房间里随时准备着氧气瓶,以备应急所需。这里的水喝了容易闹肚子,最悲剧的是经常停电,水也跟着停。虽然使用发电机发电,却只能宿舍供应照明,插座都是没有电的,手机充电都成问题。”

拉洛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德罗引水隧洞,是西藏有史以来海拔最高、长度最长的引水隧洞,隧洞总长7.5公里,最大埋深230米。隧洞开挖放炮引起的粉尘、运输车辆和挖掘机等所排放的尾气、电焊机焊接所产生气体等,导致整个隧洞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日常工作中,团队成员即使带着防护口罩,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取下口罩,鼻腔里都是黑色的粉尘。

重重困难同样发生在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也是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建设之初,工地现场基础设施尚未建设完成,气温低导致管道结冰无法正常用水,团队的日常饮水成了最大的问题,只能从远处山间河沟里取水,河沟水浑浊不堪,沉淀3天仍无法使用,日常洗漱都成了奢望。有人建议入住县城的宾馆以解决用水问题,团队成员考虑到县城离工地距离较远,白班、夜班交接不便,一致决定共同克服困难,直到用水问题得以解决。

愈是急难险重,愈是斗志昂扬。环境艰苦,工期紧任务重,施工现场点多面广,为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雄鹰”们常常因工作安排无法调休,一年不归家已是常态。为了工作,有队员主动放弃春节休假坚守岗位,拉洛水利枢纽工程从2018年起就实行24小时连续施工制,队员们24小时轮番值守,创造了西藏有史以来首个冬季不停工的先例。

“雄鹰”无畏,科技创新攀新高

客观条件的艰苦需要适应和克服,工程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亟待解决。“雄鹰”依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和精湛的专业能力,积极进行材料、工艺、方案的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地处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日最低气温甚至小于零下20℃,6~9月份为雨季、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为冬季,恶劣的气候环境对施工与项目组织管理影响性较大。为克服高原环境对沥青材料与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团队成员联合参建单位共同提出了高海拔地区沥青砼心墙施工方法,并形成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施工系列技术要求,提高了工程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提升施工工效20%以上。

万难之后又是万难。好容易攻克了高海拔沥青砼心墙施工难题,又面临着原料难关。沥青心墙混凝土原设计采用灰岩骨料,施工中发现灰岩骨料开采区位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保护核心区,必须立即停止开采。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团队成员积极组织协调,开展采用砂砾石骨料替代沥青心墙混凝土灰岩骨料的研究,形成了可行性试验研究报告,并组织国内资深专家和参建各方研判骨料质量,确保工程沥青心墙采用砂砾石骨料质量达标。结合国内外十多个案例,施工单位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工程施工再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雄鹰”们的科学创新精神也闪耀在湘河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湘河项目面临着工期紧、填筑任务重、溢洪洞洞室塌方处理难度大等种种问题。其中,一条长743米、以Ⅳ类Ⅴ类围岩为主的交通洞是公路跨枢纽工程改线段关键节点。裂隙易破碎,围岩完整性较差,地质条件复杂,为确保交通洞按期实现贯通,团队与参建方一起不断优化施工方案,调整施工工艺,共同奋战280余天,有效解决了材料设备进场问题,同时保障了车辆的正常通行。为确保湘河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截流,引水发电洞洞全线贯通,队员们潜精研思,携手攻克“提高大坝填筑排水料渗透系数合格率”技术难题,将科学创新精神践行在工作的各个环节。

2020年12月30日11时,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电站正式发电;2月28日11时28分,围堰龙口顺利合龙,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一想到随着工程逐步发挥发电和灌溉效益,将不断提高灌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雄鹰”团队便觉得再苦也没多苦,辛苦的付出得到了最值得的回报。

茫茫的高原上,有这么一群“雄鹰”怀揣水利发展梦想,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藏水利事业,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倾注热血。都说西藏是一个为勇敢者准备的世界,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土地上,含氧量不及海平面的三分之二的土地上,有更多的“雄鹰”拥抱雪域高原,以忠诚担当、科学创新的实际行动,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提供闪耀这个时代的独特注解。

编辑:张红晨

关键词:工程 雄鹰 西藏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