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今日要闻

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

——中国专家学者多学科视角畅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10月27日 17:46  |  作者:刘志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 刘志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在10 月 22 日下午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成果《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会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讨会上,中国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交流与对话。

1

时代之问 中国之答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会上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反响,联合国已经有16个文件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去,不仅是我们党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当今世界解决世界问题的重要理念。这本书至少有三个亮点:第一个有很好的思路,那就是时代之问、中国之答。中国已经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被人看不起的国家了,现在我们不仅有地位,还要对世界的问题做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这个思路展开思维逻辑。第二点,很值得人们思考的叙述逻辑,从时间维度——天涯共此时,到空间维度——天涯咫尺,到自身维度——天下大同的叙述逻辑,对深入理解总书记的思想,深入理解我们今天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基本道理,深入理解我们整个国家的战略非常有好处。第三点,最鲜明的特点,具有文化内涵,国际关系书我读了不少,就问题讲问题,就问题谈对策,而这本书很有文化内涵,从开篇讲道统、学统、政统讲起,从人类文化讲起,讲到最后归到21世纪张载命题,那么大的时间跨度,用文化串起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厚底蕴 独特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向明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是源自对中国自身发展目标的一种认知。中国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中国发展后的和平安宁也会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这是我们对中国发展目标和世界相互联系的认知。最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源于我们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国学院院长杨慧林教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同”,并非与“和而不同”相对立,相反,这个“同”恰恰是中国思想的独特贡献,从而才能理解with a shared future(而非common destiny)。“命运与共”绝非“同一律”之“同”,由此或可回应最近学者提出的种种质疑。

鲜明旗帜 共同价值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兼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徐步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已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正如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阿尔布劳在序中所言:”相信这本书将引发广泛的国际共鸣”。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巨大感召力。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陈育明大使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义: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三,“一带一路”的目标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四,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

中国理念 指明方向

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在书面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给破解世界难题提供的一把钥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需要更多地对外进行介绍。特别是那些持有顽固冷战思维的西方政客和学者坚持零和游戏观点,认为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不同国家在经济和军事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甚至只能是有你没我的单一存在。王义桅教授在对外介绍中国理念方面有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突出成绩。《时代之问,中国之答》一书既是他实践的总结,也是一种及时的宣介和辅导。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李强民表示,王义桅教授2008—2011年在中国驻欧盟使团担任外交官,来人民大学工作后,奋发有为,对一带一路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先后出版八部一带一路研究专著、教材。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则是他对一带一路研究的自然延展和深化。王义桅提出公共外交的“三认原则”:认识、认可、认同,形成中国与世界的共识、共鸣、共振。这“三认原则”和“三共主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也很有启发。

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以科学的思维,从“熵”概念来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原理,倡导返璞归真的中国古代科技观,超越西方张扬、破坏性科学观。这也反衬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超越近代西方科学思维指明方向。

康庄大道 中国主张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政策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周昌新从十大方面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解读。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世界和平和天下安宁,人类携手共建美好地球家园而由中国贡献的智慧解决方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人类和平发展,地球生命和谐相处,文化艺术将发挥启迪人类思想觉悟,净化人类灵魂的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深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张,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全球化历史的扬弃,也是基于人类文明的亚洲时代而对另类全球化方案的规范性想象。他从国际传播学术史的角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超越了充满冷战思维和地缘博弈的西方国际传播范式和新自由主义框架下以多元主体论为内核的全球传播范式,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伦理维度。它既是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也具有全球普遍意义。

核心价值 唯物主义

对外经贸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刘建萍认为,公平正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对公平正义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中国共产党将公平正义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使用,并且将公平正义作为最高价值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对公平正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公平正义价值贯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全过程和五大支柱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姚中秋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以生产为中心: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认为,中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相契之处就是都重视生产。《尚书》等经书记载圣王立国为政,把厚生养民放在第一位,孔子也认为治国应当先富之,后教之可,可概括为厚生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社会主义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相反,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性质。因此,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牢牢地坚守唯物主义的立场。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可以逐渐扩展,建立一个世界生产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核心。在普遍的生产活动中,所有人都可以树立主体性。归根到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分工合作,共同从事生产活动,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共同体。

“超越性”意义 管控中美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志洲教授认为,从国际话语体系角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必须阐述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越性”意义所在。这种“超越性”包括:1.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理念体系的一大动因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应,但超越了对狭隘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贬损的回应,而是站在更高的人类整体发展高度、更宏观的历史视野来论述。由此提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重大和急迫问题的中国方案。2. 超越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外交哲学,也超越康德的“永久和平”理念。3.超越了中国过去的外交政策理念,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化主义、和平主义理念,融入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特别是具有政策的执行力;4. 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话语体系;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也是处理中美关系的总目标。有效管控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大国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内涵也正是中美关系未来需要发力的关键路径。中美能不能走向命运共通之路,相互尊重是前提,公平正义是准则,合作共赢是目标。中美关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也取决于中美能否各自解决好自己的内部问题,未来五到七年是中美关系能否走向战略相持的重要时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的提出

本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王义桅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做了总结发言,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是“一带一路”研究的自然延展和深化,两者是道和术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四个自信”,是开创“告别近代,走出西方中心论”的学问,为打造融通中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时代机遇。当前学术研究迎来繁荣发展的契机,但受制于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总体上还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和世界需要,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三大视角不够通约,甚至对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存在不同的理解,更有甚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宣传而非学术,是应然而非实然,在国内外造成很大的思想认识上混乱。我们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目的不仅是进行跨学科、多学科对话,更重要在于超越学科界限的融合创新。他为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的概念,以超越科学乃分科之学的局限,超越西方一神论普世价值及其衍生的线性进化学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交织时代背景下,探讨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数字文明、生态文明的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里倡导“两个结合”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提供时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是全国首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大批丰硕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CPPS)是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聚焦中国政党、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西方政党三大研究领域,致力于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的理论建构,自成立以来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政党理论研究和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人才保障和政策建议,目前已成为咨政建言的智库、学术研究的高地、外宣工作的阵地。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人类 共同体 命运 中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