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邓恩铭与高青

2021年11月18日 14:0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21年1月5日,是邓恩铭烈士诞辰120周年纪念日;2021年4月5日,是邓恩铭烈士遇害90周年纪念日;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值得纪念的日子,山东淄博市高青县政协党组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组织专人,到贵州省荔波县、三都县和淄博市淄川区、济南市历城区、青岛市市北区,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走进博物馆、档案馆、厂矿企业、学校社区,看实物、听讲解、访学者、查档案,多方面搜集征集邓恩铭烈士的有关史料,寻访邓恩铭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追寻先烈遗迹,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深入了解这位中共“一大”代表跟高青(青城)的历史渊源。

邓恩铭来到高青

“这是在一些旧资料中发现的一封信,是邓恩铭1922年8月29日写给他父母的。”作为邓恩铭烈士革命史料和文物征集、研究顾问,我县退休干部刘佃文向记者展示了一封邓恩铭写给父母的信,“信是在高青写的,信纸用的是青城县公署用笺。”

那么,邓恩铭为什么用“青城县公署用笺”给父母写信呢?调研中,记者得知,邓恩铭叔祖父邓锦成的姑母嫁给黄姓人家,因姑母无子嗣,邓锦成过继给姑母为子,故改姓黄。邓锦成的长子黄泽沛(也叫邓国瑾)字“云从”,历署山东青城、胶县、淄川、益都、沂水等县知事,有政声。1917年秋,黄泽沛看中邓恩铭聪慧好学,是邓家可造之才,为将来“光大”邓家门庭,就把邓恩铭从贵州荔波带到山东读书深造。

“这是一份1920年5月28日青城县知事黄泽沛写的判决书,加盖有‘青城县印’的公章。”刘佃文介绍。黄泽沛于1919年在青城县作知事,这为邓恩铭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更加了解了当时社会状况,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坚定革命理想埋下了种子。

从当前整理出的邓恩铭家信中可以看到,有多处提到了“青城”。在1920年3月1日致父亲的信,信封上提到“山东青城县公署”,信中提到“今年三菊、小印的书籍,等男回济南一定寄来”,可见,邓恩铭当时在青城写信给父母。1920年9月14日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前几天男代表本校出版部上天津参观南开,见人家的学校这么样大,学生这么多,功课这么好……印寿去青城开吊还没回来。三舅同男在学校,一切都好……”

1918年,依靠“二叔”黄泽沛的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当时该校编辑的学生目录上,邓恩铭的联系地址标注“荔波城内北大街(临时)、青城县公署”,可见,邓恩铭在上学期间已将青城作为常住地。

邓恩铭参加革命活动

据《青城县志》记载,黄泽沛于1919年(民国八年)始任青城县知事。再加上从刘佃文收藏的邓恩铭于1922年8月29日用“青城县公署用笺”写给父母的信,可见,1919年—1922年期间,邓恩铭已将青城县作为学习之余的主要生活地,经常往来于济南和青城之间。并利用寒暑假期间,在青城进行广泛调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青城县有进步思想的群众、学生交往密切,把在学校接受的先进文化进行传递。

在省立一中,尽管校方不欢迎同学们议论政治,可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久被德国压制的济南人民谁不为国事忧心忡忡?“科学”“民主”,这些新鲜的字眼,一旦吹进一中校园,便“春色满园关不住”了。邓恩铭开始操着浓重的贵州乡音,参加同学们的议论。

1919年(民国八年)春天,邓恩铭开始钻研《北京大学日刊》,有时在学校里,有时在家里,他把《日刊》中反映的新思想,讲给同学们听。这一年,黄泽沛出任青城县长。邓恩铭和其叔父的交往更加频繁,从中了解了更多贫苦百姓的生活和期望。

五四运动的汹涌波澜,把先进的知识分子推上了革命的潮头。在这场斗争中,邓恩铭和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运动领袖王尽美结识,在共同的战斗中成为亲密战友。他们决心以学习新文化为号召,仿照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天津的“觉悟社”,组织一个进步的学术团体。1919年11月21日下午,王尽美、邓恩铭等进步青年50人,会集在公园大厅,宣布“励新学会”成立。

1921年7月下旬,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13人,自称“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在坐落于法租界的博文女子学校下榻,其实是来自散布在国内和日本的七个共产主义小组,代表了五十多名党员。邓恩铭以专心致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参加了这次成立大会的全部议程。由此,邓恩铭成为中共“一大”代表中最年轻的代表,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水族)代表。

邓恩铭的家国情怀

邓恩铭16岁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直到1931年英勇就义,再没回过家乡。在学校学习和投身革命的十几年间,邓恩铭主要通过书信与远在贵州的家人保持联系。目前留存的十几封家书,都是邓恩铭走上革命道路后在山东期间写给家人的,从中可以看出邓恩铭热爱家人、反抗旧俗和视死如归的优秀品质。

在1922年8月29日致父母双亲的信中,他嘱咐“母亲身体总要好好保养,多吃点有养料的东西……千万不可乱吃药,吃错了就坏事,务必注意。”投身革命无力顾及家庭时,他充满愧疚。1925年8月下旬,邓恩铭在潍县由山东各地党组织的代表选举为新的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书记;9月他接到弟弟来信,因家乡遭灾,米价飞涨,希望他寄钱回家,帮助度过灾荒。他在复信中写道:“我从济南回到青州,就知道家乡米贵。但是我没有分文汇回去,使老少少受点穷苦,实在是罪过!”而以他当时的职务,在争取中央增加经费的同时,自己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若有一点私心,是能够拿出一点钱来接济家里的。可他宁愿亏欠家里,也不愿影响革命,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尚风范。

在关爱家人的同时,邓恩铭却没有唯命是从,不断对旧礼教进行反抗。他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1922年是他为革命工作不断奔走的一年,百忙中依然惦记家里,8月29日写于青城的家信中,希望家里送妹妹到省城读书:“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无论如何总要叫他们念书……此刻比从前不一样了,男女都是一样……总而言之,叫做男女平权。”对于当时盛行的父母给儿女包办婚姻,他明确反对,规劝父母抛弃陈旧观念:“父母辛苦费力哺育儿女,处处总为儿女好;不过一时比一时不同,从前是好的,那晓得反倒害起儿女来,比比皆是,最头痛的就是替儿女订婚……父母的一片好心,做儿女的无有一个不感激,不过总盼望做父母改换改换方法来爱儿女就行了。”

邓恩铭投身革命活动,是违背家人意愿的。他的父母期望他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便在家乡给他定了亲,来信催逼他回家结婚,想以此来拖住他。但是家人的反对没能动摇他坚定的革命决心。他在信中说自己因党的“职务缠身”不能回家完婚,明确表示:“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道出了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执着信念,当然也包括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叛。“……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可以看出,邓恩铭视名利如粪土,而“所志”正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同样,在这一封信中提到,“三爷与印寿回南,儿本当同行,奈职务缠身,无法摆脱,故只好硬着心肠不回去。印寿如到荔,问他就知道儿一切情形了。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信中提到的印寿、三爷分别指的是邓恩铭的堂弟黄幼云、二叔黄泽沛。

邓恩铭逝世多年后,同为中共“一大”代表、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回忆说:“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1949年,毛泽东对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语重心长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

邓恩铭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中共早期伟大的斗士和战士,他用30年的人生谱写了壮丽的华章。在他短暂的30年人生中,特别是在人生最后的10年,他用自己的行动,突出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因历史的机缘,在高青这片热土上,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留下了红色足迹,这是历史之幸、高青之幸,是高青的光荣与骄傲,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奋力开创美好生活的新篇章,是高青儿女对先烈的最好纪念。

(李晋 李志敏)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邓恩铭 青城 烈士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