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两岸交流

以影展为桥 照亮两岸新生代电影人梦之路

——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观察

2021年12月06日 09:40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1(708624)-20211206091526(1)

作为创办两年的影展,“IM两岸青年影展”希望能成为更多两岸电影新生力量的支点,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并一直拍下去。图为“麒麟新锐剧情短片”竞赛单元获奖环节。 影展组委会供图

人民政协网12月4日电 (本报记者 修菁)

2021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日前在福建平潭举行,主竞赛短片单元多位台湾青年电影创作人获奖。“希望IM两岸青年影展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善意的电影节,可以直面两岸青年内心的情感,无畏地用影像书写。”影展评审委员会主席、大陆知名导演王小帅一语道出参与者的心声和期许,大家相约,“明年,平潭,再见!”

托举:扶持两岸青年电影力量“向着海风 野蛮生长”

“IM两岸青年影展”作为一个初创影展,首届即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不仅有电影圈众多大咖站台助力,策展内容上也集合了短片评比推优、论坛、展映、创作训练营等多个环节于一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IM”即“In Moments”,意为“从这一刻起”。对于一个以扶持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的短片影展,这是最好的注解。告别了去年“每一朵浪花都去向岛屿”的诗意,今年IM影展的主题是“向着海风,野蛮生长”——“向着海风”指向影展的所在地福建平潭,“野蛮生长”则代表了影展所展现出的蓬勃野心和生命力。就像IM两岸青年影展创始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洪雷对这个青年短片展的定位:足够专业、足够年轻、足够真诚。

“这是我第二次来IM,未来的每一届我都希望能参加。”展映间隙,来自各大院校的新人导演们在交流着,其中不乏参加过两届影展的导演。获评上届最佳影片的台湾短片作品《带妈妈出去玩》,出自58岁台湾在校电影新人隋淑芬之手,她的人生上半场做报纸编辑、做妈妈,下半场转而用影像讲故事。今年,她再携长片《执子之手》参加影展的创作训练营。

隋淑芬的故事,给影展评审委员会主席、知名导演王小帅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IM两岸青年影展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善意的电影节,可以“直面内心情感,无畏地用影像书写”。

影展创始人洪雷则坦言,创办影展的初心就是“扶持青年电影力量”。正因如此,本届影展扶持资金高达324.5万元人民币,为全球短片类影展的最高扶持资金。

IM两岸青年影展,不是获奖的终点,而是奔跑的新起点。“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把IM做成全球高校华人大学生一定要参加的影展;希望看到两年后、三年后,乃至五年后,会有一个导演在拿起国际大奖奖杯时,想起他的第一个奖是在IM拿到的。”洪雷说。

欣喜:一年后再见“小苗们”,开阔了,成熟了

“今年的作品质量太好了,超出我的想象。”今年8月,影展评委会主席、大陆知名导演王小帅在收到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初选的50部入围短片后,给洪雷发去了一条微信,“我非常开心,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最后的评奖工作里,王小帅也是纠结和不舍,“总想着增加一些奖项以资鼓励,但其实奖已经很多了。”

今年的IM两岸青年影展,有来自全球290所高校的青年创作人参展,共计1376部作品报名,其中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26所,共103部。该数据大幅超过去年的首届影展。在报名者中,“00后”成为主流。经过初审和复审,最终有50部短片作品入围,角逐“麒麟表彰”的各项荣誉。

除王小帅担任影展评审委员会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胡智锋担任影展学术委员会主席,陈玲珍、张大磊等两岸电影人、导演、编剧及影评人、高校学者共同组成了本届影展评委会。评委们一致认为,本届参赛作品相较于第一届,整体水平有了大幅跃升,显示了青年电影创作人开阔的视角和成熟的表达能力。

11月20日晚,4个单项奖、6个新锐短片奖及20个优秀短片奖揭晓。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艾麦提·麦麦提创作的《手风琴》,获第二届影展麒麟最佳影片。“30岁这年拿了30万(元)的扶持资金,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这对我的下一部片子非常重要。这笔钱我不会浪费,会花到应该花的地方。”出生于新疆的青年导演艾麦提·麦麦提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欣慰地说,“虽然我已经找了一份工作做了3个月了,但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继续写剧本。”

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硕士专业毕业生闫好好的毕业作品《黄真真的演讲》,用影像记录2003年的中国非典记忆,入围多个奖项并摘得麒麟评委会大奖。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生高士文的作品《好学生阿强》获颁麒麟最佳导演奖项。这部作品邀请两位素人小朋友出演,反思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创始之初,IM两岸青年影展就因给予青年影人高额现金扶持备受瞩目。这一次,组委会也提供了324.5万元人民币的扶持资金,其中“麒麟表彰”单元最佳影片扶持资金为30万元。这个成本已经能够让很多拍长片的电影人迈出第一步了。

表彰大会上,王小帅还抛出了极具爆炸性效果的“大礼包”:获大奖的导演留在平潭拍第一部长片;这部长片完成以后,将会是明年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首映长片,“而我愿意做这部长片的监制。”实打实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对青年导演的鼓励意义深远。王小帅表示,希望能借助IM两岸青年影展,让更多的新人导演完成自己的作品并一直拍下去。

冀望:打破更多认知界限,此岸与彼岸“互见”

聊起今年影展的变化,洪雷总结了两个关键词:“质量更好,朋友更多。”相比去年,非剧情单元的作品依然生猛,还有很多青年创作者跳出象牙塔,用镜头观察当下的社会现实:有养老院的人道关怀,有残障人士的内心世界,有负笈美国的留学生涯……

本届影展学术委员会主席胡智锋在颁奖典礼上表示,相较于首届,第二届的入围作品显示出了青年影人更强的社会关怀、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大千世界丰富的生活景观。

在影视出品人、监制、制片人陈玲珍看来,“今年入选的作品,很多都在探究如何使得社会更进步,这对青年创作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些作品同样令复审评委、入行40年的台湾资深导演李佑宁感慨“眼界大开”。他坦言:“年轻世代编导的首要任务,就在于选择什么人物与故事情节的挑战。”

“朋友变多”,是另一个积极的信号。去年首届影展,就邀来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王小帅坐镇评委会主席。今年的影展,集结了更多国内一线的资源,请来更多业内大咖为影展保驾护航:监制过《十七岁单车》《蓝色大门》等电影的台湾制作人徐小明(为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终审评委)、电影“第六代导演”之一的唐大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导演李睿珺、《地久天长》《山楂树之恋》编剧阿美、剪辑师萧汝冠等,担任本届影展“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的导师。剪辑师廖庆松及导演王小帅为训练营选手开设大师课。

“‘IM不是终点,它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这句话放在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因为IM两岸青年影展,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肯定了自己。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奖杯,而是知识范围以外的东西——和其他创作者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当然,从导师这里收获得最多,他们提供了我解决现今困境的思路,也给了我未来创作的思路。”获“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优秀提案的青年导演杨娟如此说道。

“去年,隋淑芬导演的《带妈妈出去玩》获奖后,在台湾形成非常好的正面效应,青年创作者都期待可以来到IM两岸青年影展。”陈玲珍向人民政协报记者介绍说。

“通过影像去了解海峡两岸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发掘两岸人民的故事,可以打破更多的界限,让两岸人民可以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感受对方。”中国电影研究院特邀专家黄骥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跟海峡两岸的影像工作者一起合作,帮助年轻人完成他们的剧本创作及本地化故事的影像表达。 

编辑:李京

关键词:影展 青年 两岸 导演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