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双碳”目标下,钢铁水泥产业转向何方?

《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及锁定效应》报告发布

2021年12月23日 10:13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当前,电力、钢铁、水泥等能源基础设施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同时,它们的寿命往往长达几十年,新建基础设施在未来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并产生碳排放锁定效应。因此,全球能源基础设施转型路径是科学家和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12月21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布《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及锁定效应》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全球超过10万个产耗能基础设施信息的分析,追踪全球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和机动车等主要能源基础设施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进而识别它们在绿色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治理思路,为推动全球化石能源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报告指出,近30年,全球主要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受需求影响,新兴经济体国家贡献了全球大部分新建产能,碳排放增速较快。大量新建基础设施导致当前设备服役年限偏低,还将运行数十年并持续产生碳排放,对未来低碳转型带来压力和挑战。由于新兴经济体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轻锁定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报告指出,碳锁定效应并非一成不变,通过缩短能源基础设施服役年限、降低产能利用率等措施可减少其碳锁定排放。例如,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发展,未来火电主要承担调峰功能,如果将火电年发电小时数逐步降低,将大量减少碳排放。

在此基础上,报告为全球能源设施绿色转型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需扭转高碳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惯性,避免新的高碳增长带来的长期碳锁定效应,同时降低资产搁浅风险;二是加速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有序淘汰,提升技术和能效水平;三是加大新兴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进氢能炼钢、碳捕集与封存等减排技术的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四是抓住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零碳能源体系。

在报告发布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能源基金会等单位的专家围绕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排放数据库对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与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转型路径等内容展开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基础设施是全球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在此数据库基础上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形成系统性、有全球影响力的成果,进而从技术路径和科技创新角度明确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方向,助力各国落实《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23日   第 05 版)

编辑:秦云

关键词:钢铁水泥 双碳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