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红十四军:通海如泰铸丰碑

2022年01月13日 11:00  |  作者:庄广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30年4月3日,在紧靠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心南京的江苏(南)通海(门)如(皋)泰(兴)地区,诞生了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红十四军指战员驰骋苏中8县,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发展武装力量,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条件下,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开辟了约120平方公里中心根据地,被列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尽管不屈不挠的斗争只存续了短暂的7个月,但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用鲜血唤醒了民众觉悟,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推动革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红十四军军长何昆

▲红十四军军长何昆

革命斗争风起云涌

“五卅”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在南通、如皋等地相继建立党组织,使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927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各地负责人会议,由省委书记邓中夏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并于会后发布了《农民运动计划》。1928年1月初,省委制定了紧急决议案《组织全省暴动计划》,议案指出“自今日起,确确实实地进到领导暴动时期”。

1928年4月初,省委常委兼农委会主任王若飞到如皋和泰兴视察并部署农民暴动。5月1日,泰兴县委书记沈毅与如皋县委书记王盈朝同时指挥两县3000多名农民起义,占领若干村镇,开仓济贫,斗争土豪劣绅。至5日,起义遭敌镇压。“五一”暴动失败后,江苏省委指示南通特委“以游击战争去恢复工作”。

1928年8月间,由如皋县委组织成立的游击小组以“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指挥部”的名义在如皋南乡活动。8月28日,如皋、泰兴两支游击武装集中编为如泰工农红军,共有120多人,有长短枪80余支,土炮10多门。与此同时,通东、海门地区由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也得到迅速的发展,通海游击支队在斗争中发展到200余人,拥有长短枪120多支。2月,江苏省委决定通海游击队编为“中国红军江苏第一大队”。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和农民自卫武装的迅速壮大,客观上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准备了条件。

建军贲家巷

1929年11月下旬,中共江苏省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通海区代表李超时、刘瑞龙向省委汇报了通海如泰地区党的工作和游击运动情况。经省委书记李维汉提议,中央批准,会后便着手筹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并陆续调派一批军政干部到江北工作。1930年1月20日,江苏省委在《为中央“扩大红军问题信”致各地党部》的通知中指出:“在江苏各县发展游击战争和建立红军,必然是最迫切需要的工作。”2月初,各县开始对游击队进行整顿,吸收一批雇农、贫农,处理了一些作风恶劣的分子。同时,健全了部队的军事、政治领导机构,定期开展军事和政治训练。

193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江苏省委决定,将原南通东区和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并颁布红十四军《十大政纲》,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没收帝国主义在华的工厂、企业和银行;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军阀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政权;实行八小时工作、增加工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等十条。

4月3日,通海特委及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了数万军民参加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大会。会上宣读了干部名单:军长何昆、政治委员董畏民、参谋长薛衡竞、政治部主任余乃诚。通海地区的红军江苏第一大队编为第一支队,刘廷杰任支队长;如泰工农红军编为第二支队,何昆兼任支队长。会后,红十四军发表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郑重宣告其部队性质及奋斗纲领:“我们是工农的武装,我们是工农政府(苏维埃)的卫队,我们誓死执行全国第一次苏维埃大会的政纲,彻底消灭刮(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干涉!”至此,通海如泰地区的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驰骋苏中平原

红十四军军部组建后,何昆军长便着手加强红十四军的建设。红十四军建立了各级党组织,明确政治委员制度,制定了“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三大任务,协助地方党组织和农会做好工作。在完善部队制度的基础上,红十四军掀起练兵热潮。何昆军长亲自带领红军战士操练,示范列队、射击等动作。对于地方赤卫队建设,则仿照江西赤卫队的编队形式,合理配置人员与武器,每队7人,2支步枪与5支梭镖,命名为梭镖队,以便灵活地进行军事行动。同时,为减轻群众负担,何昆军长动员干部战士参照江西红军标准,将月饷由6元降低至3元。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红十四军的战斗力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

红十四军建军前后,在苏中地区对国民党政权展开了游击战争。从1930年3月至9月,红十四军先后进行了近百次战斗,推动着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4月中旬,红十四军进攻如皋老户庄,军长何昆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李超时政委兼任军长,刘瑞龙任通海特委书记。6月,省委为了加强红十四军的建设,以正规军的形式编为两个师,全军共2000多人。

红十四军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调遣第五师第十四旅一部进驻南通,还命令省警察总队总队长李长江率部前往如泰地区,并在黄桥成立了“剿共总指挥部”,专门负责围剿红十四军。1930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以“剿共总指挥部”的武装为主力,纠集“民团”“保卫团”等数千人,分八路向红十四军一师活动的中心地区进攻。一师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的战术,在如皋乡的六甲桥伏击了来犯敌军,歼灭了一个整连,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7月,二师主动出击,连续攻克华丰盐垦公司和徐家园两个敌据点,又打退了地主武装“白龙党”的进犯,取得了红十四军建军以来的最大胜利。

通海如泰铸丰碑

随着军事斗争的发展,红十四军逐步形成了通海、如泰两大游击区,地跨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县、泰兴、靖江等县,中心根据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红十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2000多人,参加赤卫队、自卫队等武装斗争的群众在8万人左右,红十四军活动区域的人口约100万。同时,游击区各地纷纷建立了工农革命委员会,通过了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建立和扩大红军游击队、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并逐项实施。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地建设得以不断增强。

7月29日,通海特委根据江苏总行委“以南京暴动中心”“首先攻下南通,再向南京发展”的指示精神,召开红军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人联席会议,布置以黄桥为中心的总暴动。8月3日,红十四军第一师率领泰兴东乡5万余农民举行黄桥总暴动,后因敌我力量悬殊,暴动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战斗。

为了适应不利的环境,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4个游击队,由李超时、沈诚、何扬、丁质之等率领,在古溪、黄桥、港西、镇涛等地坚持斗争。但是在敌人重兵猖狂进攻之下,4个游击队陆续被打散。在斗争形势恶化的情况下,红军营以上外来主要干部和特委负责干部奉命回省另行分配工作。到10月初,如泰红军剩下的不到300人集中到申成庄大荒场,由刁春仁代表党委把枪暂时收藏起来。此后,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

与当时全国各地的红军武装相比,红十四军其所活动的通海如泰地区,西南约20公里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政治中心的首都南京,东南约10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直接威胁着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的安全。正因为如此,红十四军起到了牵制国民党军兵力、减轻其他革命根据地所受压力的作用。同时,在苏中大地上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并培养了张爱萍、刘瑞龙等一批党的领导干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委党校)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通海 红军 红十四军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