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卓越的小学教师如何培养

——访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

2022年01月19日 11:0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21年底,发生在北京朝阳一小学元旦晚会上的事件引起全网关注,也再次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学老师该有的模样。

在该事件发生前不久的11月29日-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作为除父母外的“重要他人”,小学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人适合当教师?师范院校如何培养?教育管理部门又该如何把好教师“入门关”?本期特别关注。

——编者


本报记者 张惠娟

读懂儿童,是小学教育发生的前提

教育在线: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主要使命就是为京城小学培养优秀教师。作为院长,在您看来,小学教育有着怎样的特性?

刘慧: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基于这个“奠基性”,小学教育有着“儿童性”“综合性”“养成性”三个特性。

所谓儿童性,就是小学教育要将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中心。小学教育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所谓的“双基”的训练,应更多站在人的视角,即儿童的视角来定位发展,这是小学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小学教育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种综合不仅强调领域或者多学科的整合,而且教育教学过程还包含着情与理的融合。也就是说小学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命发展特点,把儿童的感受、体验纳入教育过程中,所以小学教师应关注到体现儿童生命所需要的这种综合性。而养成性主要指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的养成。学校教育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小学教育要在尊重儿童天性及成长需要的基础上,螺旋上升式地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不断地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

教育在线:小学教育特性和儿童的身心发育的特点对小学教师提出怎样的要求?如何做?

刘慧: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读懂儿童。“读懂”儿童,教师首先要认识儿童生命的成长规律,能够认识理解每个儿童生命成长中的经历、经验及成长的境遇,这样才能够理解儿童的所言所行。除此之外,老师还要能读懂儿童特殊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引起全网关注的北京朝阳二小元旦表演事件中,小女孩“捂耳朵”一定不是出于恶意,但两位老师没有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小女孩的行为,而是从“班级一员”的角度来严格批评。很显然,在该老师心中,遵从班级纪律和学校要求是最重要的,这当然也没错,但我想说的是,儿童的表达,往往将真实与想象、现实与童话关联起来,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表达方式。

我再举一位小学老师给我讲述的例子:下课了,一个小男孩将门堵住,不让其他孩子出去。老师接到其他孩子们的“告状”后,便对堵门的孩子说:“你快让开,让同学们出去呀。”但那个小男孩还是用力地堵着门。这时,老师有点急了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让大家出去呢?”小男孩着急地说:“老师您感冒了,如果同学们都跑出去了,您又得跟着跑到操场上来看护我们的安全,这样会加重您的感冒……”当孩子说出这样的“堵门”理由,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下将孩子抱入怀中。

在这个案例中,若老师不去追问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或许就很难知晓他“捣乱”的真正动机。但现实中,我们很多小学老师对职业定位的理解更多在于知识的传递、或者班级活动的管理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儿童的理解。所以,在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以人为本时,认识、理解并研究教育现场的儿童,应是小学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为卓越小学教师“画像”

教育在线: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基于此,您在初等教育学院提出了“儿童取向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在您心中,卓越的小学教师是怎样的?或者说卓越小学教师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

刘慧:2014年教育部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来,全国各个层面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卓越小学教师,比如聚焦多学科、高学历、高能力等方面。在2018年发布的2.0版本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也强调了卓越教师的“主教”和“兼教”问题,即卓越教师要素养全面、专长发展,这对教师的成长而言都很重要。

我认为,卓越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能力和素养。所以,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要立足儿童,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专业知识的教授和技能的训练。另外,未来的卓越小学教师还应是教育家——既要有理论,也要有实践。这样去要求每一个人似乎有点高,但事实上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卓越小学教师要把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在线: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是全国最早一批设置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培养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的重要基地。请结合培养实践谈一谈,在职前的师范教育中以怎样的路径去培养,才能让未来的老师更了解儿童,为未来成为“卓越小学教师”而赋能?

刘慧:经过十年的探索,尤其是2018年以来,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形成了以“儿童为本、师德优秀、主兼多能”为核心目标、以“一体两翼一基”为培养机制,大学小学联动、人机协同创新、国际化开放平台、职前职后一体的全域格局的“儿童取向”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2013年,我们在课程地图研制过程中明晰了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即认识小学儿童、理解小学教育、追求自身发展。我们依据课程地图,构建了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儿童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双实双研”课程(即教育实践、教学实验、研究性、研学)等。总之,基于儿童的立场与儿童视角来开设一些课程,以助于师范生学习有关儿童的知识,从而理解儿童、读懂儿童。

43a83e0c49c481a0031a90464d8f3da

d00c5531a5945fb8d908c295e6065c1

我们每个人都从儿童而来,但回到儿童理解儿童并不容易。所以让师范生仅仅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立场的转变和视角的转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组织了各种丰富的接近儿童世界的活动,比如,让我们的师范生去演儿童作品,通过编排、表演儿童作品,在角色扮演中换位思考,从而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小学教育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我们给学生设计了1-4年级完整的教育实习方案。另外,我们建立了19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体”,100余所“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校”,形成了大学与小学深度融合、互进互促、协同培养的师范生全程实践体系。总之,除了在知识上、观念上、思维上学习外,师范院校要多创设真实情景的体验活动,这对培养师范生对小学教育与儿童的深厚情感,从而为他们的专业知识能“根植”于小学教育的田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命教师”: 用生命陶养生命

教育在线:您刚才提到了“人机协同”,也就是说未来的课堂上,小学教师会和AI教师融合教学?您觉得我们教师和AI教师在工作分工中应有哪些本质的不同?

刘慧:的确如此。当前,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教育信息化2.0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2.0版本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提出“人机协同”的要求,所以,在信息社会,教师需要具备人机协同素养,能够和人工智能教师协同合作。

如何协同?我认为基础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等偏客观方面的工作应由人工智能教师来完成,而教师应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关注每个儿童的生命状态和情绪情感感受,更多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理解生活,进而理解生命。也就是说,在AI教师的帮助下,我们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侧重那些情感性的、思维性的、创意性的教育工作。因为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理平衡,比教他们口算方法重要得多。

教育在线:在和您的交谈中,“人本”和“儿童”是频率最多的词汇。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您作为教育人的那种职业的幸福感。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满怀着对教育的憧憬,但教师一旦成为职业后,很快就出现了职业倦怠。教师如何在滋养孩子生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幸福地滋养?

刘慧: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给教育学下了一个充满诗性的定义: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想说,教师也是人,在“迷恋他人成长”中,也要以专业成长来滋养自己的生命,就是要做所谓的“生命教师”。“生命教师”,就是要以生命为本、向生命学习,并成为生命之师。这也是未来教师在职业成长发展路径中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心中有爱,要把爱和生命作为职业中最核心的内容。但这个爱不仅是情感性的且是理性的。老师也是人,工作中也要面对人,也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理性,要懂得如何调控自己的行为,提升处理教育问题的专业性。另外,教师一定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看见、被关爱、被尊重。所以,小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为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提供有效能量,每个孩子在教师那儿都需要得到这份健康成长的能量,为儿童更好地适应未来“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奠基。

《今日简史》中有这样一句话:“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类不只需要发明新的想法和产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也给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作为教师,我们在无力改变客观世界的背景下,只有让自己拥有生命的智慧,不断陶养自己、提升自己,在每一天的职业中都洋溢出自己的生命活力,才能让我们宝贵的、有限的生命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拥抱幸福。

编辑:黄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