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尚勋武委员:告别“苦瘠甲天下”

2022年03月03日 17:0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委员说变化】尚勋武(甘肃+乡村振兴)((891704)-20220304085945

▲2019年,尚勋武委员(左二)在天祝藏族自治县调研当地解决供水工程后的扶贫产业和藜麦生产。

位于祖国西北内陆腹地的甘肃,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赞誉,可见在汉唐时期,陇原大地曾尽显繁华与富庶。然而到了晚清,由于气候变迁连年征战,左宗棠在奏章中记录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穷苦局面。

这里的苦,首先苦在缺水上。位于陇中的通渭县,境内没有河流,降水少而分布不均匀,是苦瘠天下的典型。2002年贾平凹先生考察了甘肃陇中地区,在其散文《通渭人家》中,对这里贫困和缺水的情况有过透彻的记述。吃饭靠天,吃水靠天。靠雨季收集到水窖的不符合饮用标准的苦咸水是百姓一年的保障,也会时常遇到春夏旱灾而无法保障。

2019年,我再次去通渭调研脱贫攻坚,情况大变样,几乎每进一村每入一户,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澈干净的自来水供应。这得益于甘肃省2006年先后启动实施的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引洮供水二期主体工程。县上的同志告诉我,截止2018年底,通渭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吃水问题处于可控状态。谁能想到通渭这个不靠河、不靠溪的贫水县,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的梦想,彻底告别“缺水的悲辛史”。

若要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是陇中通渭这样的贫困县致贫的主要原因。交通不便限制了各种经济的、文化的要素流动,外面的无法进入,内部的也无法输出,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通渭的路修得慢,曾经多年来一条国道310线与外联通,由县到乡到村没有几条像样的道路。“看起来就在眼前,走起来得好半天”“冬天尘土飞扬、雨天洪水阻断”是过去千百年来通渭交通的真实写照。2017年7月9日,上午9:15,随着由兰州开往徐州的G2028次和谐号列车经停通渭站,通渭人实现了“朝辞翰墨乡,夜宿北上广”的梦想。县上的同志告诉我,“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在通渭投入的道路建设资金达124亿余元,修通了高铁一条,通往定西和兰州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县域内又修了两条二级公路,打通了与周边县的快速联通,升级改造了7条县乡公路,硬化通村道路近2200公里,全县332个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硬化路。路修通了,助力通渭人脱贫致富,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基础教育薄弱受教育程度低、辍学打工曾经是陇中许多地方的普遍现象。2012年,我初到临潭县羊永镇拉布村开展帮扶调研,当时这个村的小学有50多个孩子,四个年级,三间教室,两名老师。村民最大的愿望是能帮扶扩建小学、新建幼儿园。如今的拉布村,建起了两层楼的小学,开办了食堂,离学校远点的孩子中午可在学校用餐。小学边上新建了幼儿园,村上的小朋友也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去幼儿园,家长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甘肃省像这样人口规模的村现在都有了幼儿园。村民们说,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曾经“苦瘠甲天下”的甘肃,也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了小康。截止2020年底,甘肃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甘肃从此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辛酸历史标签。

(作者:尚勋武。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甘肃省主委)

 

编辑:黄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