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驻地,熟悉的高频词汇!

2022年03月04日 10:55 | 作者:江浩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本报特邀委员记者 江浩然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陆续抵达北京,参加即将启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一份份政协提案,一条条真知灼见,凝聚着委员们的心血,也彰显了一颗为国为民建言献策的责任心。

3日中午,我随驻津全国政协委员一起抵达北京,进驻了铁道大厦。我已经连续三年进驻这里,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伙伴、熟悉的氛围,以往的画面像过电影一般,将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了几年前。

在这里,老委员们的言传身教,让我迅速转换身份,自那个时候,我就告诫自己,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是神圣的,要不断深入基层,深入人民,从调研中的细枝末节,探寻解决国计民生的方案,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平稳,也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

在铁道大厦有太多的记忆,我还记得在这里,我不断地熟悉内容,准备向总理作汇报;新媒体已经普及,在楼梯边上,我向记者朋友讨教;在同行委员的房间里,我们探讨提案建议忘记了吃饭……这里的点滴让我难以忘怀。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顺利办理了报道手续,来到大厅跟委员们寒暄后,采访工作也进入正题。谈起今年全会的关注点,委员们表示,去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去年的提案大家都围绕着如何在关键之年迈好第一步提出建议。而2022年,经过一年的奋斗,很多提案都有了新进展,要围绕如何深化提案做文章。

一位委员在接受我的采访中表示,现在委员工作目标性强了,协商氛围更加浓厚了,我们可以利用双周协商会、网络议政会,界别协商会等多种形式,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隔着屏幕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互动探讨,很多新观点、新想法都有了落地的渠道,交出的“委员作业”,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全国政协是一个真正的“做事儿多沟通,有事儿好商量,”的平台。

在与委员们交谈的过程中,“民生”是一个高频词汇,大家都围绕着如何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提出了建议。我本人今年也从适老性服务、互联网医院以及电单车换电业务三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聚焦老年人需求与习惯,让老年人也享受到数字时代的红利;希望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推广无接触诊疗模式,让患者享受“足不出户,问诊专家”的便捷服务,也希望能够通过电单车换电业务让骑手、让居民安全出行、便捷出行。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即将启幕,在采访的结尾,委员们也纷纷道出心声。一位委员说道:“会期更短了,但我们的会议质量不变,委员们的热情也不减,今年是本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拿出最为优质的提案,为国献策,为民发声。”

“对,我们委员履职的责任不是终点,两会结束后,我还会继续跟进提案的进度,要让建议落地,让百姓受益,这是政协委员的职责所在。”一位委员这样说。

经过本次采访,我作为人民政协报的特约记者委员也是壮志雄心,我会用优质的提案做一名责任委员,也会用贴近现场的报道做一名合格记者,记录现场的点滴,传播委员的声音,让政协委员的工作充满正能量,让政协委员的事业被更多人所关注。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