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建言】书香四溢繁花似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谈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2022年03月11日 09: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委员简介 魏玉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 文/本报记者 张 丽

■ 图/本报记者 姜贵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图书,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从创作,到出版,到阅读,文化艺术以书为媒,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自倡导全民阅读以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始终是全民阅读的积极推动者,经历、见证了全民阅读从倡导,到推广,再到深入推进的过程。自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开展以来,他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感受和体验着独具特色的政协书香。

去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擘画了出版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魏玉山所主持工作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深度参与了该规划起草的相关工作。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魏玉山是守望者,也是前行者。

委员读书:

以“书香政协”促“书香社会”建设

开展读书活动是委员增长知识水平、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是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提高协商能力和履职水平的创新探索。应更好地推动读书活动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溢出效果,以“书香政协”促进“书香社会”建设,共同联动,在书香的浸润中,引导社会风尚、提升国民阅读素质等。

记者:委员读书活动自2020年4月开展以来已近两年时间,至今仍如火如荼,持续深入开展。您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结合委员读书特色与所见所闻所为所思,请谈一谈委员读书活动带来哪些成效?

魏玉山:从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的试水群——“防控疫情读书群”中,我做了一期《逼近的疫情》的内容导读,到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正式启动,网上政协书院成立,至今已两年左右时间。犹记得,当时为了把导读做好,督促自己在短短时间内将《逼近的疫情》读懂读深读透,在读书群中与其他委员交谈探讨的场景。

两年里,我作为参与者,亲历与见证了委员读书智能平台的建设越来越规范化,线上线下读书活动越来越多样化。

委员履职平台上,有几十个委员读书群。有我熟悉的领域,也有我不熟悉的领域。我“旅行”在不同主题读书群中,有的定期浏览和学习,有的每天停驻和关注,有的时时参与和建言;有时跟着群主泛读,有时随着主讲精读,有时自己独立深读。前不久我刚刚接任“委员读书漫谈群”群主之一,在这个读书群里,还会为其他委员组织主讲嘉宾领读。

在全国政协读书智能平台上,本来就是各个领域精英的委员们,“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有的发表国内外时评,有的分享读书故事与方法,有的展示文艺作品解读中国巨变,有的国学经济科技样样精通,有的就国家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

这样特殊的读书体验,让我增长了知识存量,扩展了视野领域,不断推动我的阅读走向深入,也促使我将读书更好地融入履职工作中来。

委员读书群的主题都是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而设定,比如乡村振兴、双碳战略、科普走进生活、人口发展等。在读书群里,一个嘉宾主讲、其他委员讨论,交流讨论的过程,其实也是委员参政议政、凝聚共识的过程,在提升文化科学素养同时,又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每个委员都有专业局限性,而委员读书智能平台,则从传统文化到当下热点等,为委员履职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就我个人来讲,委员读书智能平台对我履职有很大帮助。

去年,全国政协读书智能平台上还增加了湖南、陕西、江西、江苏、上海等地方委员读书群,把委员读书活动从全国政协扩展到了地方各级政协。

委员群中的主讲嘉宾,不仅有委员,还集结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调动了大量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协委员通过读书,在把知识进行系统化、深入化后,又带到其他论坛、讲堂上进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的宣讲,使政协读书效果外溢明显扩大。

就在去年,作为委员读书成果转化之一的政协委员读书笔记系列图书,还推出了第一批成果,出版了五本书,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让更多读者享受到委员读书的成果。

列数这些成绩与成果,丰富而饱满,既丰富与深化了委员履职,加强了全国政协与地方政协的联动,也充实与饱满了全民阅读的内涵与形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以“书香政协”助推“书香社会”建设,以委员读书促进全民阅读,有哪些优势?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地提升委员读书与社会读书之间的有效联动,在引导社会风尚、提升国民阅读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魏玉山:首先应明确委员读书与全民阅读的关系,我认为,委员读书既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一个榜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提及全民阅读,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有很多形式,按照行政区划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读书活动,比如北京有北京阅读季、河北有河北阅读节等等。按照行业系统划分,许多行业系统结合行业或专业特征,也组织读书活动,比如中国石油系统的读书活动、国家电力系统的读书活动、工会系统的读书活动、妇女系统的读书活动等。而政协委员读书则是其中一个很有特色,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系统读书活动。

在我看来,委员读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全民阅读的方式,为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与深入提供了借鉴。委员读书活动所采取的线上读书方式以往也有,比如“十点读书”“樊登读书”等,但都不及委员读书活动所具有的组织性、专业性、深入性。

委员读书活动通过两年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委员读书智能平台,可以说是一个知识共享的学习平台,是一个面向委员开放的全日制大学,比起许多读书活动,更具有制度化、持久化,更高端与高效,其外溢功能也远远超过读书活动本身。这些可以为全国各级政协开展线上线下读书活动提供指导,也可以向其他系统举办读书活动提供借鉴。委员读书带动系统读书,进而推进全民阅读,让更多人加入读书活动中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繁荣:

图书要优质创作,出版要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图书出版,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新时代以来,我国优质图书出版状况如何?

魏玉山:关于优质图书出版,很多读书人都非常关注。现在图书出版总量是比较多的,前年全国新书出版21万多种,重印书27万多种,两种书加起来49万种。其中,21万多种的新书数量,在世界各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其间也涌现出许多优质的图书,比如“中国政府出版奖”“五个一工程”“中国好书”等优质图书评选活动,都会遴选出每年或每几年的好书。但总体来说,优质图书数量与新书总量还是不成正比。一眼看上去就想读、抓住就不想放的优质图书还是比较少。

我比较关注图书榜单和图书调查数据,近几年来,除了政治理论相关图书以外,文学社科图书,新出的畅销或长销的图书并不多 重印书在畅销书榜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精品图书数量不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出版单位来讲,严把出版关,宁可少些也要好些是一个方面;从创作方面来讲,鼓励优秀原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图书出版是一个加工环节,根本还在于出版与创作的互动。现在板凳宁坐十年冷的作者比较少,出版单位急功近利抢稿子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有更高影响力、国际传播力的图书比较少。提高图书的质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性问题。虽然从历史上来看,能够长久传承下去的图书总是少数,但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出版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应创作与出版更多的传世作品。当然传世作品不只是提供给当代人看,而是为后来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看;不仅为中国人看,还要为世界人民贡献智慧与力量。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记者:既能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传播时代价值,又具社会影响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题出版成为中国重要的特色出版形态。比如去年是建党百年之际,涌现出一批党史题材优秀作品。在您看来,主题出版的未来发展态势如何?

魏玉山:主题出版是我国独特的出版模式,体现了中国出版事业的特色。主题出版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重大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主题出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受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去年年底刚刚公布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就把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放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九方面工作任务的首位,可见分量之重。

从管理方面看,坚持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是发挥出版工作更好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主要体现。出版管理部门每年评选重大主题出版选题,对纳入主题出版的重点选题给予各种支持等。从出版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做优做强做大主题出版,也是出版业自身发展服务大众阅读的需要。出版单位对主题出版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一些出版集团还主动谋划,成立了专门的主题出版部门。省级宣传部门和出版集团,都把主题出版作为抓手,对出版编辑工作进行引导,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做强做优主题出版的工作机制。

记者:在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中,如何推动出版事业特别是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或者,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多精品力作?

魏玉山: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自从中共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后,出版领域从管理部门到出版部门再到学术研究领域,都在思考如何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出版业“十四五”时期要以高质量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为根本目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推动出版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为建成出版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那么,要如何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出版管理部门要提供政策工具。出版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政策支撑与顶层设计。二是出版单位要转变发展观念。过去很多出版单位多秉持品种规模带动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现在要转变观念,通过提高单品种质量和效益,来提升出版单位的整体规模与效益。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整与适应。因此在转型中,出版单位和出版人都会感觉比较痛苦,但只有经过阵痛,才会实现出版业的蜕变与飞跃。随着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的余地不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技术的加持与助力,否则出版业很难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明互鉴:

文化“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近年来,富有中华文化元素的优秀文化产品包括优质图书,不断获得世界级奖项或引发世界级文化现象。根据图书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也不断热播。随着数据信息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中,优秀文化产品形态多样、传播样式丰富多彩。

记者:新时代以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版传播方式逐渐多元化、多样化。在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中,我国图书出版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收获了哪些经验?还需面对哪些挑战?

魏玉山:出版“走出去”战略提出距今已有20年左右的时间。20年来,出版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鼓励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模式,推出了“丝路书香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工程项目,对国内外出版机构出版中国图书给予资金支持等,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相关数据统计,十几年前,图书“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比例是15∶1左右,差距非常明显。现在我国图书“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数量是基本持平的,说明我国出版“走出去”有了较大发展。

尽管如此,进入新时代,我国出版“走出去”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最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图书“走出去”了,但是实际效果怎么样?是否在被输出国真正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能否在国外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呢?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让这些“走出去”的优质图书,不仅“走出去”,而且要真正“走进去”,这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创作、出版、翻译、对外传播方方面面的;推动优质图书真正“走进去”,还需要更好地了解与掌握输入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与阅读喜好,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当地人的内心。

记者: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从图书创作与出版角度来说,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魏玉山: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这也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创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表达方式的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容用新的语音来表达,让当代人能够读得懂、听得懂,用现代的语言阐释传统文化的核心;二是出版形式的创新,就是用当下读者喜爱的出版形式,包括装帧形式等进行创新,“新瓶装旧酒”;三是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创新,比如音频技术、视频技术、VR技术、网络技术等,让传统文化借助新的技术、新的渠道,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融入更多人的血液当中。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