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 论>大家谈

孙中山文化是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纽带

2022年03月23日 19:31  |  作者:丘树宏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提要:

笔者2007年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2008年成为中山市命题,2011年成为广东省命题,2019年写入中央和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命题和国家战略。与孔子一样,孙中山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文化”的提出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为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应该成为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纽带,因此,应该建立大湾区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纲要》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由此,“孙中山文化”正式成为国家命题,列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笔者于2007年首次提出“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2008年,中山市提出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笔者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借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机,争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功;二是实施八大文化工程,其中首要的就是“孙中山文化”工程。中山市委、市政府以2008年一号文件形式印发了方案,标志着孙中山文化成为市一级命题。经过三年的努力,2011年,孙中山文化写入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成为省级命题。同年,中山市首倡的孙中山文化节、“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列入广东省文化强省的重要项目。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孙中山文化是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文化工程和项目,这充分说明了孙中山及“孙中山文化”在“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都采用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样的表述: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向全党提出研究理论、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的任务时的讲话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主席1973年5月在谈到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时的讲话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乌龟壳(甲骨文)到现在,都要进行研究、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这样的表述,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和诠释:

第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是指孔子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古代传统的代表,孙中山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现代传统的代表;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也应该包括总结和继承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古代传统和现代传统。这里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的“孙中山”,还兼具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这是政治文化的层面;另一个是指孙中山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新传统,这是历史文化的层面。

“孔夫子”与“孙中山”,实际上包含了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新旧两种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的“孙中山”,从第一层含义中又升华出第二层含义,即他既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继承者,又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现代传统代表者。从这个角度上讲,孙中山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为突出。

“孔夫子”与“孙中山”虽然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但其间存有着历史的必然联系,存在着一脉相承的经络。这种历史的联系,这种一脉相承的内在,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孔夫子”与“孙中山”,一个代表“古代的中国”,一个代表“现代的中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两段历史、两位伟人、两种文化,生动而全面地体现了这一历史的经脉联系。这种联系虽然由于时代的不同、阶段的区别,而涂上了不一样的色彩,却又是始终有机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发掘、传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也应当包括总结和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古代传统和现代传统。只强调继承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古代传统,而不顾及继承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现代传统,不发掘两者之间的内在渊源,弘扬其作为以一个整体呈现的中国文明,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首先从文化的维度补充和完善了孙中山的形象及作用,或者说是从更高的层面提升了孙中山的重要地位,这样也就为如何进一步研究孙中山,更好地发掘、传承和弘扬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更好地利用孙中山及其思想、精神为现实和未来服务,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二、 孙中山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这些从政治的角度对孙中山的评价,社会各界都理解和领会得很清楚、很透彻。如何理解“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蕴含的对孙中山的文化评价却重视和研究得不够。可以说,政治评价加上文化评价,才是对孙中山的全面评价,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和了解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孙中山。

孙中山既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所以他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为此,“孙中山文化”这个概念才应运而生。

“孙中山文化”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遗产。“孙中山文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灵魂,既领导和印证了近代中国甚至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将继续印证和引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走向。前者是它的历史意义,后者是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具有厚重的世界性、人类性价值。

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的。

“孙中山文化”概念打破了研究孙中山的原有局限,丰富和拓展了其内涵与外延,进而从人文和“大文化”的角度活化对孙中山资源的开发利用。

“孙中山文化”,是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最好的诠释和呼应。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山市在“孙中山文化”建设上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孙中山文化”已经成为中山市最重要的第一城市品牌,为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孙中山文化”仅仅由中山市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孙中山文化不仅是中山市的命题,也是广东省的命题,还是国家与民族的命题,甚至是世界性命题。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孔子文化、孙中山文化,无疑都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文化工程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而孙中山文化却还有没有进入国家的制度化安排。

我们坚信,“孙中山文化”将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国家的完全统一,为“一带一路”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的动力。

三、 孙中山文化是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纽带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核心无疑是经济建设。然而,大湾区融合发展还有一个核心元素同样值得关注和重视,这就是“纲要”中提出的“共建人文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目标,是共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开放创新型湾区新文明。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的一个关键是要注重人文价值链的发掘、融合和利用。而粤港澳有着非常丰富而突出的人文价值链,使得这个大湾区的交融与合作具备了最大公约数的核心和灵魂。

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人文价值链,大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的同一性——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又基本同属于南海郡范畴。两千多年来,无论如何变化,这些城市的人文历史总是维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次是族群的同一性——。粤港澳地区历史上主要由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三个族群组成。

第三是语言的同一性——广州话是11个城市共同的话语体系,即使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广州话也依然处于核心地位。

第四是文化的同一性——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一直占统治地位。

因为以上因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11个城市之间经济社会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交流合作,其实就一直以各种方式紧密进行着。今后,这种人文元素将是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力量,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发掘总结,需要十分智慧地开发利用。

而在所有这些人文元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大湾区中的11个城市,无不与孙中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不深深烙上了孙中山的印记。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湾或城市群所不具备的独特现象。正因为如此,“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在整个“纲要”中,孙中山是唯一一个被提到的人名。

中山,是孙中山的出生地,是他的故乡;澳门,是孙中山从学校走进社会从医的地方;香港,是孙中山赴夏威夷、早年求学和革命的根据地;广州,是孙中山革命的圣地;东莞曾经是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珠海在孙中山时代同属香山县,与孙中山的关系极深;孙中山曾三次莅临肇庆谋划革命;深圳、佛山、江门,都有许多华侨华人追随孙中山革命……大湾区11个城市都有着众多的孙中山文化遗存,与孙中山有着无数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另外,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中提出的第三个计划就是建设一世界大港,开篇就阐明广州是此“世界大港”的中心。“吾以此都会为中心,制定第三计划如下:(一)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二)改良广州水路系统。(三)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四)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五)创立造船厂。”在孙中山的构想中,这个“世界大港”应当涵盖广州、香港、澳门,并同时联动珠江沿岸诸多城市。这个“世界大港”涵盖当时的广州、香港、澳门、东莞、佛山、三水、大良、香山、小榄、江门、新会诸地。只是,相比如今粤港澳大湾区“9+2”的城市格局,当时珠江西岸城市远比东岸密集和发达。

孙中山先生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他的构想,而如今,这个伟大的梦想正在付诸实施。

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这样特殊而深厚的关系,注定了孙中山是这个大湾区的人文核心和灵魂所在。

孙中山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之一,他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他最早规划了中国的铁路和港口,他的“建国方略”对中国各方面建设都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孙中山是全世界与“一带一路”关系最密切的伟人;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正是“中国梦”最早的雏形。最重要的是,孙中山文化的特质,除了有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的“咸淡水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特质高度吻合、高度一致。

所有这些,都说明“孙中山文化”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旗帜和品牌。我们要以孙中山文化为重要载体和媒介,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开展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大湾区与国内外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当然,“孙中山文化”还必须结合珠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近代文化,以及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新旧时期的移民文化来开展交流与合作。

四、 孙中山文化为中山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坚持十多年,“孙中山文化”从理论概念进入实践操作。“孙中山文化”从“大文化”的角度活化对中山人文资源的挖掘利用,即从政治纪念、学术研究、文化引导、城市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在学术理论方面,组织了一系列课题调研,撰写了一系列专题论文,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理论研讨活动,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经济发展方面,以孙中山名义规划建设翠亨新区、翠亨村5A级旅游景点提升建设;在文化方面,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成功举办四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主创编导了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并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海内外演出十余场,协助拍摄了电影、电视剧《辛亥革命》等,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孙中山文化热;筹划开展了孙中山全球足迹行、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等重大项目和孙中山文化系列纪念品。尤其是在2011年重点策划开展“四大系列·十个重点·百项活动”,2016年部署实施“六·十·六·十”系列工程,全市大小项目150个,活动范围涉及全国和全球。比如,翠亨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深中通道的申报和建设、翠亨5A旅游景区的申报批准等,都包含着孙中山文化的重要影响。十多年来,中山市持续擦亮孙中山文化品牌,让孙中山文化基因得以进一步激活,大大提升了中山的软实力,并转化为推动中山发展和人民进步的精神力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二)孙中山文化十年实践探索经验。一是领导重视。孙中山文化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关键在于中山市委、市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孙中山文化工作,成立专责机构,并指定市政协负责具体的策划、统筹和协调工作,历任市委书记和市长,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上亲自筹划、亲自推动孙中山文化成为地方决策、进入广东乃至国家、全球的视野,确保始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孙中山文化工作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确保始终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做到导向正确、决策科学、服务中心大局。二是久久为功。孙中山文化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关键在于中山人坚持久久为功,包容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不争论、多实干。在此项重要而深具长远意义的工作中,市政协带领一班人,将孙中山文化的推动发展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来做,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创新思路,积极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争取上级和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孜孜以求,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三是落地落实。孙中山文化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关键在于“虚功实做”,注重文化落地。通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举行一系列纪念性、文化类活动,以及一系列实体建设项目和民生实事,大大促进了中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文化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四是形成合力。孙中山文化进入国家战略部署,关键在于不断增进共识、开展交流合作、持续凝聚合力。十多年来,中山市利用一切机会,抓住重大节点,借势做事,乘势成事,通过开展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通过国家、省市各级领导,通过港澳台乡亲、海外华侨华人,为孙中山文化鼓与呼,产生了强大的正面推动和积极影响。

中山市对于孙中山文化的认识、策划和运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一个宝贵的工作思路:政治纪念是核心,学术研究是支撑,文化项目是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实事是目的。

五、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将孙中山文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共建人文湾区,首先要制订一个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长中短期的工作规划,还要成立一个由各城市参与的非常设的专责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孙中山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要集纪念性活动、文化类项目一起来做,还要融入经济、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实体性项目,尤其是要注重融入民生建设和民生事业之中。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创建文创示范区,充分发掘和利用、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联动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及其子文化、粤港澳各城市文化、名人文化等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创作孙中山文化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物化和活化孙中山文化资源,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原点,建设粤港澳孙中山文化史迹径、建设粤港澳名人史迹径,进而扩大到全球华侨华人的范围,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提升大湾区的软实力和美誉度,建设成为全球最强盛最美丽的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以孙中山文化为重要载体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还可以扩大到海峡两岸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孙中山文化作为做大的公约数,联结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促进国家和平统一事业的发展进步。

孙中山文化还要扩大到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要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将孙中山文化融进“一带一路”、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形成国际性的孙中山文化圈。因为,孙中山文化不仅是中国命题,还是世界命题,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作者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原主席)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孙中山 文化 湾区 建设 粤港澳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