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艺文

清明之气

2022年04月06日 14:00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周志军 摄

郭发仔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春日两分,昼夜对半,时至清明,不阴不阳的浑浊天气渐次分明起来。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晴好,大地升阳,万物回青。古人清明踏青成俗,北宋孟元老于《东京梦华录》详述了汴京踏青盛景:“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抵暮而归。”人们呼朋唤友,谈天说地,在大自然中尽情呼吸。

看花时节,恰似白日春梦。在村头、山脚下,一大片杏花,纤细柔媚的新枝、参差绰约的粉白,在微风里舞着,满树繁华。这杏花杜牧见过,易安居士也见过。而南方杏树少,柳树倒是妖娆,万条垂丝绦,新叶飞剪。青草长起来了,茂密青绿的叶儿和茎秆挺直身子,一身砥砺之气。待油菜花褪去金黄,结了籽,像狼牙棒,日渐饱满的果实里藏了清凉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阳。

清明,祭祖是大事。亲人们相聚在一起,扛了锄头、镰刀去山上祭奠祖先。土路泥泞,茅草灌木新枝横逸、荆棘交错,挥刀撩开,一路上山林氤氲,草木清香。逝去的亲人静卧林间,青碑之上音容宛在。刨去坟头的杂草,拢了新土堆上,燃纸烛,清香一缕寄情思。叩拜作揖,念去去千里烟波,愿他处一切安好。

清明念故人,也反思人生。芸芸众生,人不过蝼蚁般渺小,珍惜当下,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为虚度时日而懊悔,也不伤天害理而遭人唾弃,守好本分、忠于本心便好。在城里遥祭先人多在晚间,夜幕降临,一抹红霞一抹灰,小河岸,水池边,稍稍空旷处有人在烧纸,摇曳的烛火伴着点点猩红的线香,在暗淡的夜色中传达出深沉的气息。

清明,应心怀敬畏。祭奠先祖是为了谨记自己的来处,不能忘本忘根。清明时节,我们更应该缅怀那些大爱之人。去烈士陵园或者英雄纪念碑,献上一束鲜花,清扫杂草落叶,鞠躬、默哀,对素未谋面的英雄表达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浇筑了今天这和平的生活。斯人已去,气节永存。将他们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乡间对时令最敏感,农妇一把锄头、两只粪箕进了园子,收拾疯长的杂草,进行松土、平整,重新理出一垄一垄来。乡村菜蔬自给自足,南瓜、丝瓜、黄瓜、葫芦瓜、茄子、辣子、苋菜、空心菜……种子撒下去,落入土中,几瓢清水任平生,和风细雨,高阳轻露。不出几日,土里便冒出嫩绿的小芽,不出几月,碗里便盛满新鲜的菜蔬。豆子在清明里是最亲民的,种在园子里,糊在田埂上。春天需开田,清理荒芜的田埂,削了侧面刨正面,好似给大地理发。田埂的硬土有筋骨气,从水田里运来新泥敷上一层,再一层。待泥土干了,一锄头砸下去一个坑,豆子三五粒撒进去,新泥一抹,只待时日。等到稻禾抽穗,稻盛豆苗也盛,赤脚荷锄而归,悠然似神仙。

入夜,喧闹的四周安静下来,草坪上有几处蛙鸣,忽轻忽重。远处的高速路上,车灯如龙,将大地的黑色裁开一丝缝隙,肌理分明,仿佛撩开了春天的衣襟。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清明 气 万物 大地 锄头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