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委员声音

当农民成为职业当农业成为事业

——访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

2022年05月10日 14:45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5月10日电(记者 王慧峰)未来中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这是乡村振兴中急需破解的问题,亦是夏涛10多年间从未停止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相关规划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在夏涛看来,要实现农业农村转型,重要的仍然是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农民增收双目标的共同实现,让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真正回馈到农村。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事实上,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不只是生产效率低、务农收入低的问题。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谁来种地”的问题逐渐突出;随着农民纯收入中来自传统农业比重明显下降,“怎么种地”的问题难以回避;随着农民种田意愿不断下降,撂荒以及“隐性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在夏涛看来,不能只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特别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加速土地流转和创新经营体系,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供了可能。”在夏涛看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社会化服务主体,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小农户仍占较大比重且将长期存在情况下,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两年的散发疫情对各地春耕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良好的农村,疫情对农业生产影响就较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他建议,引导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间加强合作,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难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

粮食生产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加上种植成本不断攀升,基础设施跟不上,大灾来了扛不住,如何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保护种粮积极性,需要政策上再精准些。既要做减法,减成本,也要做加法,加保障,加投入,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夏涛认为,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农业农村部门就要围绕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做文章,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敢种粮、种好粮。

工与农,城与乡,千头万绪,难题如何突破?发展如何续力?

“要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夏涛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能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让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真正回馈到农村。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县集中。但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如何破解“高产穷县”困局?如何既保证粮食产量又发展县域经济?

在夏涛看来,国家应该从粮食安全战略出发,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持续增加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持续强化产粮大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产粮大县一心一意抓好粮食生产。还应试行销区对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可根据省与省之间的谷物调入量与调出量,按照一定补偿标准,通过中央财政扣减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让调入省对调出省给予经济补偿,由此进一步补偿粮食生产大县和调出大县,既让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有效益、得实惠、不吃亏,又能让主销区承担更多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关键则在主体,也就是在人。“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夏涛感叹,肥沃的土地如果没人愿意种,先进的技术如若没人掌握得了,那就是捧着金饭碗受穷、守着热灶台挨饿。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够更加主动地开展地力保护和土地利用,更好地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辟新路径。中国人的饭碗要想端得好、端得牢,农民种粮必须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建议,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破解农村劳动力断代问题。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积极鼓励并支持青壮年农民工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同时,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社会建设,让数字技术真正为农民和传统农业作出贡献。

在夏涛看来,当农民成为职业,当农业成为事业,才有可能真正释放劳动力、激发生产经营的活力。

从牛耕肩挑的传统劳作,到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吃饭这个问题就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努力,到种地有证书、技术有职称的职业发展,农民这个身份就有了前所未有的荣光……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解决,从事农业生产的幸福感提升了、尊严感增强了,农业生产吸引来的恐怕不仅是“离乡”的农民,还会有其他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那时“谁来种地”恐怕也不再需要担心了。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农民 农业 农村 发展 经营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