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 论>望海楼札记

从“一元”到“一统”

略谈中国“大一统”传承的“一元”文化基础

2022年05月24日 14:5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叶小文

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中,“文明溯源深度谈”的讨论进行了十期。我作为“围观者”,听了各位专家的高论,想就王震中群主出的一个重大题目——如何“从中国的史前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看中国史前文化与后世中国‘大一统’之关系”,谈一点浅见。

“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是维系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文化基因,是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在动力,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在我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如此坚实的“大一统”传承,当然有中国的史前文化的一元多样发展,作为其文明基础。考古学家们给出了比较充分的考据和论证。

正是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显现为“多源”,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甚至血缘上的互相融合,不断从“多源”融为“一元”,成就“一元”,巩固“一元”,从而由古至今,铸造了、维系了、巩固着中华民族“一元多样”(而不是“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文明探源的客观事实证明,“我国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恰恰是源自“一元”而非“多元”,必然要从“多源”趋于“一元”。且本是同根生,才不可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才无论如何“交错杂居”,却总能不断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而融合形成同一个伟大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正如韩建业先生说,新石器时代之末的公元前4000年前后是个关键点。中原核心区的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从晋南—豫西—关中东部核心区向外强力扩张影响,由此造成仰韶文化的“庙底沟化”和黄河上中游文化的空前趋同局势,庙底沟式的花瓣纹彩陶遍及大江南北,以前的三大文化区或文化系统的格局大为改观,中国大部地区文化交融联系成一个超级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圈。这个超级文化共同体,无论在地理还是文化意义上,都为夏商周乃至于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的正式形成 ,堪称最早的中国!之后从公元前35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经龙山时代,到夏商周“王国”时代,都只是在庙底沟时代形成的最早中国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也正如李新伟先生说,文化上的中国,也是考古界的主要共识吧。建业叫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张光直先生叫中国相互作用圈。

或如严文明先生所论,现代多民族一统的中国格局,在史前时期已有基础。

这个“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中国”或“史前基础”,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正是始于“一元”而非“多元”。本是同根生,先有共祖的根,然后开枝散叶,多源涌流,再形成今天“一元多样(或多体)”的局面。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认为,中华文明是“一月映万川”。

韩先生说,在历史时期,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分裂的时候向往统一、统一的时候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我们中国文明为什么会几千年连续不断地发展,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向往统一、向往社会稳定,这跟文化中国的存在很有关系。这是很深刻的见解。

这个有史以来形成的“文化上的中国”,就是作为“大一统”之文化基础的“一元”。

“早期中华文明具有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多支一体的文化结构,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进程,孕育了敬天法祖、稳定内敛、和谐共存等文明基因。”这可以看成为后来中国必然“大一统”的物质基础。“所谓地缘,我理解,只有一个政体内,不是大家都是亲戚,包括不同姓氏,就是地缘政体了。地方血缘是不会被打破的。现在中国农村仍然血缘。”原始人走出森林,开始耕种,就必须突破血缘,形成地缘,社会就开始形成,文明就开始起源。而中国的农业社会,是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展开的。

“龙”的形象,就是中国“大一统”的文化图腾:龙的形象,以蟒蛇和闪电为躯干原形,融进马、鹿、虎、鹰等多种动物要素,形成神圣优美、多姿多彩、矫健生动、飞腾变化的艺术形象,和行云施雨的神灵形象。王震中先生说,龙不可能起源于观察“房”等星宿,因为要把星象看做或叫做是“龙”,它得有一个被像的东西存在才行。韩先生说,看高庙,显示“神龙见首不见尾”,后来才附会出具体的动物。贺云翱先生提出,中国龙堪称中华文明的经典文化符号。所以,中华民族又自称是“龙的传人”。

王震中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一体一统”是独具特色的,也很值得深究。

今天,我们不能一方面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如果我们只是以“多元”去不断形成“一体”,尽管要求“铸牢共同体”,但既然以“多元”形成“一体”,充其量就只能是一种“联盟”,且难免有分有合,甚至合久又难免会分。中华民族应该是“一元多样(或多体)”而不是“多元一体”。

在政协委员的热烈讨论中,形成了几个很深刻的观点,很值得重提、回味:

——现在讲文化文明,广泛使用“多元”这个概念,大量的把“多样”说成“多元”。《周易》《说文》《辞源》说,元是首,元是根本是起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元,始也”。可以说儒道法墨名兵诸家是多元文明吗?如果说一个时期中国文明多板块分布如满天星斗,那能说中国文明起源是“满天星斗”吗?“多元”这个概念似应严格界定,避免滥用。

——主流支流,百川汇集,都是源,但哪里算“元”?“元”与“源”如何区别?韩愈说,夷入中国则中国之。其它文明要素融入了中国文明,算是一元还是多元?今天我们也还在吸收世界其它文明的成果,能说我们今天的文明是多元的吗?是以主体部分为元还是以最早的部分为元?或者算是多元?

——现在对人类进化史的描述,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描写为一棵树,先有共祖的根,然后开枝散叶,再形成今天的局面,叫做“人类进化树”。文明呢?是不是当今世界几大文明分别从某一时段起也有一个自己的根,然后开枝散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多样性?如果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元的,并且始终是多元发展,然后通过交流汇集为一体,那不就是说文明的成长逻辑是倒过来的,是先枝后体,也并不共根,同人类进化逻辑是反向而行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中华文明始于“一元”而非“多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力打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建议对文明探源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在科学探讨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说这个重大的提法进行调整。这既是“正本清源”,也是“正本归元”,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尽管强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但“多元”,决定了形成“共同体”的要素是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不够牢靠的。只是因为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需要和政治力量的“捏合”,才形成“共同体”。但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山动地摇,甚至分崩离析。

因此,只有强调“一元”,以“一元”率“多样”,无论怎样“多样”,都始于“一元”,都归于“一元”,才能真正“铸牢共同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一元多样,乃“共同体”之基。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中国 文明 文化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