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让文艺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2022年06月13日 09: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田沁鑫

80载峥嵘岁月,80年风雨兼程。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文艺力量。节目集结16家国家级文艺院团、院校及演出机构,以殿堂级文艺表演串联起8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脉络,向时代汇报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成就。中国国家话剧院十分有幸参与其中。

中国国家话剧院诞生于延安。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厚的底蕴,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的血脉。国家话剧院的前身,是1941年9月创建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由中央青委和中央文委共同领导,塞克为院长,王真、吴雪为副院长,聘请郭沫若、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万籁天、夏衍、曹禺、阳翰笙为剧院名誉理事。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戏剧在抗日战争的文化战线上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延安的红军剧社,“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之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的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延安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根,是我们始终不能,也永远不会忘怀的荣光。

进入新时代,国家话剧院牢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责任和使命,坚守人民立场,在不断推进戏剧创作的同时,探索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互融互通。其中,总台无疑给戏剧搭建了一个能够施展多样艺术形式和广泛传播的优质平台。

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合作中,团队利用多场景变换和舞美设计等创新,让“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式有了物质基础,用不负时代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设计270度立体舞台,营造出双舞台、时空长廊等多空间沉浸式的故事讲述场,以古今读书人穿越式的对话,全新串联了书中的故事,将纵横穿越数千年的精彩,浓缩到生动可见的舞台上。

《故事里的中国》用“1+N”多舞台空间,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式体验。这样的跨界合作不仅掀起了现象级的文化热潮,还让戏剧艺术通过电视媒介走向千家万户。

在此次参与《从延安出发》节目的合作中,中国国家话剧院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承担了部分舞台戏剧编创排演工作,用戏剧的形式展现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初心。

如何将先辈的故事生动再现,用十几分钟浓缩那些经典的人物和故事,是一个难点课题。制作前期,节目导演组和戏剧组做实功夫,阅读大量史料、走访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戏剧与影视化拍摄相结合的手段,力求展现生动真实的延安时期文艺创作者形象。在戏剧编创中,更要立足当下,在追求品质的同时,也要讲好先辈们的韶华故事。

《从延安出发》“以青春碰撞延安”,是节目的一大亮点。节目组的创新之处在于,在青年文艺工作者与前辈文艺大家的对话中,展现中国几代文艺青年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这无不是一次追寻青春之旅。

在我看来,无论在哪个年代,青春的热血都与时代主题与家国命运息息相关、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冼星海先生曾说,“希望自己的创作,能从人民中长出来,用音乐表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句话着实让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感动。

正是因为将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才充满了振奋人心的力量,这份从人民中生长出来的、赤诚的创作之心,在当代依旧闪闪发光,催人奋进。而这,也是《从延安出发》的核心表达。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这些年,我一直都在思考,在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进程中,文艺应当如何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焕发新风貌,发挥应有的引导力和凝聚力?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我们创作的剧目《直播开国大典》有幸在节目中呈现了部分选段。在1949年的北平,有一群可爱可敬的广播人员队伍,不舍昼夜,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成立之声”。

剧中,在转播任务完成后的表彰会上,宣布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支从延安走来的解放军广播队伍,将脱下军装走向人民。技术人员卢海宇眼含热泪地说,虽然不舍得这身军装,但是“多为人民做事、回到人民中去,这就是党给我们的最新任务和使命,我们是人民的广播电台,要为人民发出声音”。

“为人民发出声音”,也道出了国内所有文艺院团、院校以及全国文艺工作者,在当代进行文艺创作的初心和使命。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之际,总台携手国家话剧院等16家“文艺国家队”。用《从延安出发》回首80年前那座不灭的灯塔,用匠心和真心讲好中国文艺故事,展现出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文艺工作不仅关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关系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也将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11日   第 06 版)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人民 剧院 延安 文艺 中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