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还在担心“谁来种地”吗?听听政协委员怎么说

2022年06月25日 19:31 | 作者:周佳佳 宋宝刚 谢阿愁 袁世鼎 刘冠雄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原创视频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虽然各个时期的相关方针和政策有所调整,但是关于农业用地非农化,有严格的考量标准和制度规范。”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这样阐释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那么,如何防止农业用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如何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应如何保障粮食安全?霍学喜结合自身调研经历,围绕保护耕地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人民政协网原创视频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在霍学喜看来,我国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相当不容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确保粮食安全都是头等大事,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守的是“安全线”。“我们只有保障了18亿亩耕地,特别是有效地保障了基本农田,我国的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

作为我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准绳”,18亿亩耕地红线是如何划定的?

在霍学喜看来,这条红线考量了两方面因素:一是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如集中连片状况、土地平整度、灌溉条件、土地修复状况等,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指标确定农业可利用土地的质量等级、布局与范围;二是国家粮食需求和供给、有效治理农地的产能指标。“如何有效满足我国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确保粮食实现稳定自给,使国家能牢牢地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是划定这条红线考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为了守好这条红线,中央和地方分别出台了相关规范和配套政策。特别是近两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霍学喜表示,党政同责,省级统筹,市县逐级落实,这是世界上保护耕地、确保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最严格的制度。

用科技创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抬头,加上贸易摩擦、全球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国际粮价不断高企,人们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真切的体会和更深的理解。

“要在不破坏农地、农田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尽量挖掘农地的生产力,保障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在霍学喜看来,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各项举措落地。

“‘藏粮于地’就是保护好、修复好、维护好耕地,使得农业用地产能能持续增长,持续保持稳定。随着科技创新成果逐渐更广泛地用于农业产业,各地更加重视人才培训、技术推广、新品种应用……藏粮于技正让广袤的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图景。”霍学喜说道。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还有一些科技补贴政策需要优化、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强化建设。”在霍学喜看来,要坚持用科技创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要挖掘农业优势资源潜力,扎实做好农业生产;要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助力耕地保护和利用提质增效。

“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维护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思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不光限制在农地领域,还包括科学开发其他领域的农业资源,如依托生物科技开发、拓展新型食物领域等。”霍学喜补充说。

加强行政监管,做好保护耕地的教育和引导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保护面临一系列挑战。

霍学喜通过多年的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在土地资源的治理和管理过程当中,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冲动、GDP考量等因素影响,依然还存在着“拖累”18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

640

△2月16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农民在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左学长 摄)

“应该上大数据,通过卫星遥感监测、5G等技术,强化18亿亩耕地监测数据平台功能,支持有效管控、根治农业非农化问题。要依托国土资源部门的先进技术,加强土地督查,做好逐级监督工作。”霍学喜建议,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尤其要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从理念上进行教育和引导。

“我们要很好地评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农业安全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而且要落到实处。但相关管控政策仅仅落到省级层面是不够的,如何加强县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落实至关重要,这是确保政策有效落地的关键。”霍学喜表示。

农村不缺劳动力,但劳动力素质需要提高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这意味着农村地区人口还有将近37%。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在农村一般70岁以下男性都是很好的劳动力,但他们通常依靠经验种地,缺乏必要的科学种植的本领,不能有效应对劳动力资源相对变化带来的问题。”在霍学喜看来,我国农村要解决的不是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是如何提升劳动者技能、改善劳动力素质的问题。

霍学喜表示,技术改革要配合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包括促进农地集中连片整合、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担心谁来种地的关键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农业经营体系,没有把劳动替代技术应用和高效率推广技术的场景设计好。”

在他看来,实现农村劳动力替代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品种技术,品种是农业标准化的第一技术,没有好品种就不会有好的产量和收益,欧美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条;第二是精准化技术,也就是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推广与应用;第三是农地治理的标准化技术,就像我们现在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

“很多人都在问‘谁来种地’,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靠增加劳动力来提高粮食产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完善经营制度和促进构建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体系,为先进技术、智能化技术应用设计好应用场景,这才是最重要的。”霍学喜表示。

策划:李木元

导播:宋宝刚 康亮 周通

主持:袁世鼎

记者:谢阿愁

摄像:满达呼 许义甫

后期:刘冠雄

编辑:薛婧

审核:周佳佳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耕地 霍学 农业 安全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