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躬耕砚池翰墨香

——黄震书法印象

2022年08月23日 16:0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20日   第 08 版)

宋·周敦颐《爱莲说》黄 震 书

胡庆军

黄震是将书法融入生活并不断创新的书者。“书法是通向中国文化内涵深处的一条地下河,潜游其中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脉搏。”这是黄震执着于书法艺术并坚守的信条。天津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星罗棋布,国宝级书画名品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唐摹本王羲之草书《寒切贴》、赵盂頫的行书《洛神赋》、汉碑精品《鲜于璜》等均在津门,多年来,黄震正是在这千年古人的博大精髓之中得到了启迪。

“书法不单单是写字,是文化的积累。”黄震习书有悟,追求大道至简,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夯实基础、传承经典上融入时代特征,并求有所突破。从临摹学习到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各级书法展,实践中黄震的作品不断创新升华。黄震楷书、行书、草书皆能,岁月匆匆,黄震一直将自己浸润在翰墨书香之中,从未懈怠。楷书初学颜真卿,后临摹八大山人等人作品,尤其对近代弘一法师书作情有独钟,他将弘一法师作品的神采、气息转化形成了自己恬淡、静谧、清秀的书写风格。行书深挖“二王”,通过临摹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作品,体悟笔法、墨法、章法,并融合传统与现代,作品更加俊朗、飘逸、灵透。草书在气势上先声夺人,收放自如,用笔上注重正侧方圆的转换,结体富于变化,较好地把握了舞蹈性的书法之美。智永的《草书千子文》、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草书千字文》等,黄震临过多遍,对每个字的结体、变化了然于胸,这些都为他的书法创作和逐步提升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广学缘为深入”,经过不断揣摩和实践,黄震将多种书法风格融集于一身,渐有收获。从古人书道上讲,大凡以经体为初学,继而行草为正路。而黄震逆反书道,做了减法的工作,这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功力之上而为的,也成就了自己一种心灵的涅槃。黄震认为在传统文化、禅学、心学的理论指导下,书法艺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应该是注重个性的,个性发挥对书法风格的形成会起到重要作用。黄震近些年通过研习弘一法师的书法,调理了自己的思路并确立了创作方向,赋予传统经体以传神、清秀神韵的特色,跨越名利浮华,心灵与时空间的对话形成了自身的书学之道。

九河下梢的天津,历来为文化汇聚所在。也正因为有着平坦开阔的地势和深厚璀璨的历史文化背景,天津这片土地上才孕育出了诸多文人墨客。黄震的书法艺术根植传统和地域,他巧妙处理博取与专攻的关系,深入研究大胆突破,正之于心宗之于灵,继而得之于手,历经熔铸、提炼、取舍、化合,终有所获。多年的勤奋锤炼了黄震扎实的娴熟的技法,碑帖结合空灵活泼。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涵咏天地、品味人生、视觉感受与哲学思维相伴而行的艺术方式。黄震认为:书法是书者内心的反省,是挣脱精神束缚走向心灵自由的途径;创作和书写的过程完全是情感、生命和思想投放的过程。随着书法艺术境界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人格修为也得到了升华。

一杯清茗,二分明月,三尺素笺,四壁曾白,这是黄震清心的世界。不知其者,言其痴,知其者,谓其道。艺术心灵之路是多元的,书道亦然。下班后沏一杯清茶,开始书法之旅,这就是黄震认为最惬意的事。观帖赏字,使他不时出今入古游走于不同年代,似与时空对话。挥毫泼墨,则使他的心境在黑与白的交相辉映之间自然舒展、流淌。

亦古亦今,亦今亦古,黄震的书法将远古气息和当代书者的思想情怀巧妙结合,割玉剥金,碑中见帖,平和中见豪情,飞动中见静穆,清新、俊逸、自然、灵动,观者为之心动。用心写字,用笔墨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并且把这种热爱带给了自己身边的人。黄震说习书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滤掉了自己身上的浮躁,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熔古铸今,在漫长的艺术之旅中,黄震苦中有乐地跋涉着,看着风景,也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和乐道。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黄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滨海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黄震 书法 艺术 作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