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速看!常委们总结的“就近就业指南”

2022年08月30日 14:57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打工不必去远方,家门口就是好地方。而要迎接“雁归来”,昔日劳动力输出区域当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多位常委围绕这一话题分享了观点。

这些区域,可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向就业市场的传导,今年上半年,西部各省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人次均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同时,各省区就近转移就业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并存。

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做好产业文章,拓宽就近就业渠道。支持西部各省区明晰战略发展定位,全面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充分立足当地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及拥有丰富的特色农畜产品实际,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产业集群,做强产业链,畅通供应链,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就业。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扩大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更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支持西部各省区建设覆盖乡、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通过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培育壮大基层劳务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对新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能为新疆各族群众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为此,全国政协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新光建议进一步完善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新疆加快补齐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短板。围绕“支持南疆地区打造我国重要的电子产品组装加工基地,支持北疆地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集散区”,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不断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奇迹。我们看到,一大批有质量可持续带动群众就业致富的特色产业项目到了收获期,一大批经过脱贫攻坚考验、群众认可的基层干部到了成熟期,一大批惠民利民富民政策和乡村治理的有效做法到了巩固期,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由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和经济下行压力冲击,部分脱贫地区劳动力就业创业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建议,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采取订单式、组团式等有效方式精准开展劳务对接,鼓励脱贫地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帮助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外,应挖掘本地资源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农民工就近务工创业,既不再奔波,又相对安全,同时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缺创业资金、缺专业技能、缺政策扶持、缺风险意识。

为解决这些问题,民建中央建议,建立乡村能人宣传跟踪机制,邀请创业成功的当地企业家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设立农民工就业补助资金和一次性创业补贴资金,落实支农支小政策,大力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构建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灵活性,精细化制定“定单式”培训方案;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

助力就近就业,产业要在“特”字上做足功课

“从调研情况看,凡是富裕的乡村,大都有主导特色产业,广大农民能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务工群众、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发展。因此,要引导脱贫地区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做强特色富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实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示范区等产业融合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更多渠道。”罗志军这样说。

近年来,各地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引扶持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农村总体就业形势和就业条件仍需改善,尤其因疫情散点多发导致的农民就业不稳、工资收入减少等阶段性困难还比较突出。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建议,构建高值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向产地下沉,引导龙头企业在县域布局,支持发展功能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激活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老旧农房、山果野菜、传统手艺、生产生活场景等禀赋资源,积极发展乡村车间、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直播直销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培育政银企协调、产学研配套、企企合作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引导地方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乡村主导产业,不断扩大乡村就业容量。

返乡创业与入乡就业,政策应“一视同仁”

随着人口省内流动的日益频繁,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县域城镇化是人口流动的必然选择。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逐步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民建中央建议,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就业政策保障: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并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加快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相关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户籍地、常住地、参保地、就业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劳动者,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关技能培训,让进城的农民工更好地在城市留住和生活;健全就业领域投融资机制。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健全就业领域投融资机制,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返乡入乡创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粗放投入,产业规模不大,工农衔接不畅,质量效益不高,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顺建议,大力发展强县富民产业,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各类园区的产业布局,加强对承接转移产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甄选,将集约、高效、绿色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方向,着力培育一批区域经济引领作用突出的重点企业,以及行业竞争力较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扩充县域吸纳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容量。同时积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发挥农民特别是大龄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特长,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把产业价值留在县域,把就业和致富机遇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推动“新农人”变身“田秀才”

在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吴晶看来,近几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城市来到农村,用新思路、新技术、新装备为乡村发展赋能,这就是“新农人”。创业的年轻人、返乡农民工、直播带货的乡村网红、情系家乡的乡贤等“新农人”正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发挥着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用。

为更好地培育“新农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吴晶认为亟须做好“四字”文章:一是“引”,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出台更加积极有效的“新农人”引进政策,着重在引进机制、资金补助、配套保障、奖励激励上下功夫,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新农人”去乡村发展;二是“育”,“新农人”多数是从城市到农村的“新手”,要根据各地实际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围绕各乡镇特色产业设置培训课程,以产学结合、田间实践、专家解读、科技入户等形式加强技能培训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培养一批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直播带货的“乡村网红”、善经营的“农创客”;三是“留”,做好各项保障措施,特别是要落实“新农人”的行业准入、用地保障、贷款贴息等措施,完善项目支持、生产指导、质量管理、对接市场等服务,为“新农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四是“励”,要采取多种激励手段,提升“新农人”的荣誉感和价值感。

我国职业教育70%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措施,也是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泽华建议,着力完善政策链,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制度,比如实施乡村振兴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完善就业链,畅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比如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学院,把现代农业园区、村委会(社区)等作为职业院校产校融合与实训基地;着力完善创新链,打造职业院校毕业生双创支持平台,比如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和众创空间,积极为有需求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经营场所、技术支持、产品推广、财务法务、融资对接等综合服务。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30日   第 05 版)

编辑:秦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