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十大现场

报告解读 | 把握公共外交新机遇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022年10月21日 07: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1日   第 03 版)

王辉耀

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多年来,我国软实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由此将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规划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指导。

加强国际传播工作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既需要国家战略引导、政策支持,也需要媒体、智库、高校、企业等各界人士及普通民众协同发力,是新时期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及国际形势动荡影响,中外人员往来和互访交流遭受冲击,更凸显了新时期我国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6月,我所在的全球化智库代表团开启了历时一个月跨越美、欧、亚三大洲的环球“二轨外交”访问与调研系列活动,与数百位政商学研及媒体界等颇具影响力的各界人士进行了70余场面对面交流,由此切身感受到一些对我国的猜疑、误解、打压和污名化情况。而与之相对应的,所到之处受欢迎程度及各方对增进对华人文交流的热情和期待,也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人文交流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

作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润滑剂,人文交流在国际局势紧张情况下可发挥更为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使视频会议等数字化交往方式加速发展,但线下面对面人文交流不可替代,开展国际传播要在更多面对面沟通交流中实现共情,扩大共识,增进互知互信与相互友好。

从国际化智库交往经验出发,在开展对外交流中构建中国新叙事总结出以下建议:一是以全球化视野思考中国问题,多讲普遍性,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全球化声音;二是在对外讲述中用事实与数据说话,多讲中国对全球化的贡献,从多边角度讲中国故事;三是谦和而自信,包容而有立场,对话姿态传递自身理念,做有效沟通;四是创新民间化叙事话语体系,兼容并包,从政治、外交、商业、人文、个体经验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个案,尤其通过讲述中国文化底蕴分析中国现实发展逻辑;五是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访问,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发声;六是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主流论坛平台,积极发言交流;七是主动设置议题,在国际主流平台扩大议题影响力;八是创造性搭建新型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性发起新型多边国际组织;九是接触多元交流对象,在中外政商学研界建立广泛交流与对话,促进民间“二轨外交”;十是及时紧跟国际国内热点,灵活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传播增强影响力。

当前,我国在世界各地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及650多万留学生等具有跨文化交往背景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我国增强国际传播力,在海内外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新时期我国更加重视大团结大联合,强调画出最大同心圆,以团结促进强国复兴,这在对外交往上尤为必要。未来,鼓励并支持华侨华人、留学生及海归等更好发挥中外交流桥梁纽带作用,使其更有意愿、更多渠道积极发声,将是我国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有力保障。

二十大报告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角度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要求,因此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不仅要在器物层面推动中国产品技术等走向世界,在制度层面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理解,更要在理念层面加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东西方其间共性远大于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系列中国智慧及中国方案中,便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和时代需求的共同价值。在国际传播中,使更多人对中国从物质文化吸引到政策制度、思想文化理解,再到价值理念及文明认同,将是提升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公共外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这是新时期我国加强国际传播、增进民心相通、改善国际形象、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参与并引领国际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球化智库理事长) 


编辑:张佳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