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增强传统村落的软实力

2022年11月16日 10:4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2日   第 06 版)

作者:吴洪亮

2022年是我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政协工作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重视“调研”。今年有幸参与了6月28日至7月3日、9月5日至9月8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围绕“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主题赴贵州省、浙江省开展的调研活动,很有收获,也有两方面的体会:一是如何调研,二是从我个人的专业角度如何理解本次调研,并能有所贡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边走、边听、边看、边问,在有的放矢的基础上“眼睛向下”,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去发现问题,以“传统村落”的小切口“解剖麻雀”的同时,寻找保护和利用得更合理、更创新的方式,为建言提供支撑。这让我想起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931年,他又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确,关于调研这两点缺一不可。尤其是如何做到“正确的调查”则更难!在这一点上,历史学家葛兆光先生在其《到后台看历史卸妆》中强调:“有良心的历史学者不仅应当讲述真实的故事,而且有必要到后台,去探看卸了妆的历史。”这不仅是一份责任心,更是一种研究的态度。本着这样的态度来调研才能有所收获,也才有可能生发出有效的建言,这是我的一点体会。说到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为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作出了很大努力。有些已经引入商业投资初具规模,有些也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在传统村落的利用上,其工作方式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包括物产、景致等进行旅游业的开发及贸易升级。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文化艺术资源给予更多的附加魅力。

我的本职工作是美术史研究和展览策划,从艺术的角度来观察这些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是个关键词。“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而“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所谓“传统村落”,一定是保存了很多物质以及非物质的遗产,首先要剥离与辨别,才能加以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不是所有的古老的村落都需要保护,更谈不上利用。因此,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有发现的眼睛。艺术家徐冰曾讲过有一句话:“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在这里,“传统”与“艺术”不应只是借题发挥的漂亮词,要真正地去做在地性研究,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创造。这一工作不是从思想到思想,更不是照搬、抄作业,而是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兼具对现实与未来的认识,所以视野很重要。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一是时代性,二是世界性。如今,中国已处在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在此过程中“传统村落”的压力来自于人的流失,没有人而进行的单向保护,一定是保不活的,只能成为真正的遗产。依附于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如果将其比喻成“竹子”,如何把其种在这个新的时代以及这个信息化时代,还要种活、种好,的确是个课题。这次调研中,我看到的是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落环境,以艺术的方式勾画美丽前景,愿望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譬如,把“传统文化”当时髦,停留于浅层次过度消费,以为可以吸引游客,但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热闹一阵,必会没落,甚至会催化其走向消亡。再有,很多村庄的文化广场项目,模仿城市做雕塑,建形象标志建筑。如各种“博物馆”,由于资金不足,专业性不够,很快成为“僵尸博物馆”,这种种使很多城市病转化为乡村病。在开发方面,地方政府理想化地过度引资,使得有些传统村落迅速地产化、同质化、金融化。因此,如何理性、适度、准确地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的发展是个真课题。越走越觉得,此次调研选题十分精准,也引发了多重思考。

可以看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

今年也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十周年,在此之际,跟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走入传统村落,走近乡村的历史文化,以及这座中华文明的“基因库”,的确是一件幸福又幸运的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