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建言札记

“和合”的慧光

2022年11月24日 11:59  |  作者:刘晓庄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用一个最为简约精练的词语来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二字当仁不让。

难忘孩提时代,高高兴兴过大年,家家户户喜团圆,大人贴上“和合二仙”的新年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时刻,无论老小长幼,都会打心底升腾起对新的一年“家和万事兴”的无比祈盼。“和合”的文化基因就这样在人们的血脉中流淌,在人们的心灵中刻画上深深烙印,让人生得到一次次洗礼。

自从成年以后,接受国学知识的熏陶,愈加深刻了解到以“和合”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意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就像一道霞光映射另一道霞光,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和合”始终保持灵魂的鲜活和芬芳。

就在前些日子,人们在线上线下观览“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和合共生”馆藏文物联展,激发出一股始所未料的“联动效应”。探究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厘清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发掘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令广大观众心田涟漪荡漾、浑身热血澎湃,以致流连忘返。

“末代狂儒”辜鸿铭一生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文化和精神,曾经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记得他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中国人身上有其他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的形容或许来自他对国学的感悟,但中国人的那种独具魅力的“温良”,委实源于醇厚的“和合”文化。

“和合”作为一门深邃而又淳朴的学问,是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孕育的智慧结晶。文字象征着人类文明,文明历史从文字开始。“日、月、山、水、草、木、人”,一个个最早的象形文字,展现了古人几千年前那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独到视角;“朝、暮、采、林、从、北、休”,一个个组合的会意文字,标志着我们的祖先认识事物由具象到抽象的超然跨越……

一片甲骨惊天下,万般气象促“和合”。“宫、商、角、徵、羽”,“和”而成乐;“东西南北中”,“合”而成礼。由文字而语言,由思维而学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和合”文化思想,俨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恒久地闪烁着中国式哲学智慧的光焰。

“仁爱相兼,中庸致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合”这一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华夏儿女的处世原则、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中国社会制度的建构及其国家治理。毋庸置疑,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合”理念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广泛而又久远的积极作用。

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再次彰显了“和合”文化胸怀天下的雄伟气派,不由得让人们想起5年多前的“冬日茶叙”。2017年1月,习近平向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介绍中国传统茶艺,意味深长地妙解“茶”字就是“人在草木间”,人与天地共存,真情表达了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一片诚意,传递出中国人民崇尚与世界“和合”的相处之道。

中共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殷墟,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要“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承弘扬“和合”文化资源,发掘利用其蕴含的合理内核,从源头引来活水,齐心聚力,定能浇灌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万木之春。

“何以中国”能够展示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时作了精彩回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4日   第 03 版)

编辑:李敏杰

相关新闻